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可谓众目聚焦。从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跳出毫米级舞步,到3月底中关村论坛上多角色亮相,再到日前半程马拉松赛场上演极限挑战。人形机器人正以“多面手”姿态走进大众视野。然而,其炙手可热的同时,也有人提出资本市场“泡沫论”,以及理性看待技术落地节奏缓慢。光明网推出“人形机器人‘走’向何方”系列观察,聚焦技术跃迁背后的落地困境、需求痛点、人文伦理。
————————
人形机器人“走”向何方·系列观察④
《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框架》发布、人形机器人在各大峰会亮相、即将举办全球首个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最近,有关人形机器人的重要动态屡上热搜。与此同时,是否要给机器人交社保、伴生的“情感茧房”如何防范、人机共治规则框架怎样搭建,一系列话题也在不断升温。近日,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长、《田丰说》视频策划人田丰做客“网络强国·百人谈”专栏——
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长、《田丰说》视频策划人 田丰
光明网:有观点认为,人形机器人将替代大量岗位,甚至有人预计未来十年内机器人会大范围替代人工。对此怎么看?
田丰:工业革命时代,科技对于就业有替代效应,也有辅助作用。早期卢德主义者抵制珍妮纺织机,体现了技术变革带来的就业阵痛,而美国汽车生产线的实践则证明,自动化不仅能解放高危岗位,还能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劳动者收入。如今,机器人与人类更多的是呈现协同关系,比如,在造船、飞机制造等复杂场景中,“人穿外骨骼”与机器人相辅助的模式已广泛应用。
未来,通用型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预计2035年前还比较难实现。在科技治理方面,需兼顾技术发展与劳动者权益,可推行“人类白班高精度作业、机器人夜班自动化生产”的协同模式,建立大龄劳动者技能培训机制。
而从长远来看,降低机器人技术使用门槛是关键,能让各方共享技术红利,避免技术垄断,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龄化与用工短缺带来的劳动力结构性矛盾。
光明网:有声音提议为机器人“缴纳社保”、征收机器人税等。这些是否是平衡产业升级与劳动者权益的有效手段?
田丰:在技术升级迭代过程中,劳动者尤其是30至50岁的群体,会面临较大的技能升级压力,这就需要社会给其留出培训时间和空间。从国家层面可以探索类似新加坡公民年度科技学习费用报销等支持政策。而当技术可能取代人力时,应设置3到5年的过渡期并配套技术工人技能升级措施。
从税收角度来看,机器人公司已缴纳增值税、所得税等税收,其维护成本是可以纳入供应链成本的,无需像人类劳动者一样缴纳五险一金,因此也不必以“拟人化”思维处理相关问题。
关键在于避免新生产力技术被少数垄断者掌控。为此,应推动技术普惠,无论是工厂主、工人,还是网约车司机等,都可以通过投资机器人或参与技术合作共享收益,防止收益被少数群体独占。简单来说,就是科技治理需要兼顾百姓生活、收入与就业,即便技术能替代人力,也应留出生机与新发展方向,保障劳动者“饭碗”。
光明网:当人们吃饭需要机器人、聊天需要机器人,会不会对其产生过度感情依赖?
田丰:人形机器人为什么会设计为“类人形态”。一方面是为适配各种生产力工具,但更重要的是实现与人类的情感互动。
当下新一批AI玩具宠物机器人多是毛茸茸的、非人形形态,而当未来人形机器人成本降至2万甚至1万元以下的时候,其在陪伴服务领域的价值将更加凸显,尤其是在老龄化社会和儿童教育场景中,机器人通过持续帮其所有者解决生活难题,会让人们产生信任,进而形成情感依赖——这种依赖可能最终使机器人被视作亲密伙伴甚至家庭一员。
光明网:这种情感依赖对人类的情感交流模式和社会关系产生哪些影响?该怎样面对?
田丰:人在困境中容易与机器人建立情感纽带,这也带来一个思考,就是在人机共治的社会里,该如何处理人机伦理问题?比如,继虚拟AI伴侣后,机器人是否会催生新的情感联结?是否会出现机器宠物替代老人养的小狗这类情况?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
随着情感纽带的深化,人机共治伦理问题也不容忽视。不同年龄段对机器人技术态度有差异显著:年轻一代视其为变革力量,中年群体担忧技能替代,老年人则两极分化。
无论对互联网还是物理机器人,过度沉迷其情感交流易形成“情感茧房”,导致偏见甚至偏激想法。对此,需正向引导机器人技术与治理体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沟通与情感连接,以多元化社会文化为引导,打破封闭型情感交流困境,防止人机交流导致信息封闭与认知偏见。
人形机器人展示模仿动漫角色奥特曼的“光波”动作。图源:新华社
光明网:如何做好人与机器人的伦理建设?
田丰:在我看来,机器人伦理准则需统筹三个核心要素:一是遵循公序良俗,坚守以民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二是筑牢安全底线,涵盖用户、国家及产业安全;三是寻求国际共识,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伦理差异。
当前,世界各国对伦理要素的优先级侧重是有所不同的,这种差异也就凸显出构建国际共识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国际间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伦理合作。随着伦理倡议逐步转化为标准框架,并融入双边、多边数字经济合作体系及贸易规则。比如,统一的东盟AI伦理标准可助力我国机器人产品进入区域市场,降低企业跨境发展合规成本。
光明网:国内企业在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如何?是否存在“卡脖子”环节?
田丰: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创新,已经从实验室研发迈向产品落地。在此过程中,关键是要让产品找到垂直行业应用场景。
目前来看,核心零部件自主化率只有30%,像空心杯电机等高端精密部件,很多仍依赖进口,这也就拉高了人形机器人的成本。不过随着政策支持和产业生态完善,预计未来三年国产化率能提升到50%-70%。
中国新能源车产业链技术在全球是领先的,这些技术很多都能转化为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技术。通过把这些技术“做小做精”和拓展三维运动控制等,我们有希望延续产业优势,成为人形机器人的全球“链主”。建议设立国家“卡脖子”重点基金,重点支持高端零部件技术和核心算法研发,加快突破关键技术制约。
在第137届广交会服务机器人专区,机械臂展示灵巧手功能。图源:新华社
光明网:在产业链国产化进程中,会存在哪些阻碍?
田丰:从技术分布来看,我国在机器人硬件制造领域优势明显,相关技术占比超50%,但核心算法等“大脑”层面仍需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在当下从产品研发到落地应用的关键阶段,既要靠风险投资“输血”,也要多开发制造业、仓储物流业、医疗康养业等产业级人形机器人。
而技术突破面临两大挑战,一是让机器人精准操作各类物体,如遇到门把手、旋钮等,具有行为常识知道怎么用不同动作处理;二是适应复杂场景,像工厂拧螺丝得抗干扰,家里摆放物品得符合空间规则、生活习惯等,这些都需要大量专业知识积累。
表演型和生产力型是机器人的两种分类,前者已经在展会景区等地普及,能通过基础互动增强体验感,后者则在汽车制造、电子装配、物流仓储这三大领域潜力较大。要想做好,需在速度、精度、成本控制和模型优化上下功夫,加快从垂直场景向大众应用拓展,从而在全球产业发展中争得先机。
光明网:未来最理想的机器人与人类关系是怎样的?
田丰:人机边界正随着脑机接口等技术的发展而变得模糊,人类与AGI智能体的融合也逐渐成为发展趋势。但受限于脑容量单体智能发展瓶颈,人类在探索星际、缓解劳动力短缺等领域,亟需构建人机协同的“命运共同体”。例如,医院护工通过管理多台机器人可照顾更多病人,实现高效协同。
另外,机器人兼具工具与伙伴双重属性,自主性也使其成为新型劳动力节点。未来,人机协同将不仅体现在人机方面合作,还将体现在AI间的博弈与协作上。
而随着机器人数量预计大幅增长,其协同工作流量或许也将超越人际网络。这就要求人类精准提出问题、科学判断结果,发挥机器人在重复性劳动与创新路径探索中的优势,让技术真正服务于生产生活。
未来机器人产业发展,需从政策、人才、技术和包容性四个维度协同推进。
其中,政策方面,我国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三大产业集聚区已陆续出台相关行动计划,北京、上海、杭州、粤港澳大湾区等地也在积极开展场景创新实践;人才方面,应提升产业包容性,重点从东盟区域及北上深等城市引进人才,形成虹吸效应;技术方面,需攻坚空间智能大脑、运动控制小脑等核心技术,发展群体智能与仿真测试技术,加强国产仿真平台建设和操作数据积累;包容性方面,技术企业建议开放、开源具身智能核心模型,避免重复造轮子,制造业企业则需开放生产环境,为机器人提供测试训练场景,依托全品类制造业优势,有望加速产业商业化进程与技术突破。
监制:张宁 策划:李政葳 摄制:刘昊、李飞 撰文:雷渺鑫 配音:赵鹏超
光明网数字化频道&网络安全频道出品
相关阅读:
《从人形机器人科技秀到多场景落地:尚需技术沉淀 避免过度炒作》
“网络强国·百人谈”更多内容
欢迎扫码关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