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可谓众目聚焦。从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跳出毫米级舞步,到3月底中关村论坛上多角色亮相,再到日前半程马拉松赛场上演极限挑战。人形机器人正以“多面手”姿态走进大众视野。然而,其炙手可热的同时,也有人提出资本市场“泡沫论”,以及理性看待技术落地节奏缓慢。近日,光明网推出“人形机器人‘走’向何方”系列观察,聚焦技术跃迁背后的落地困境、需求痛点、人文伦理。
————————
人形机器人“走”向何方·系列观察②
当人形机器人从科幻荧幕跃入现实场景,一场智能革命正加速重构生产生活图景。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人形机器人组成“天团”,举手投足间尽显肢体的灵活性和步伐的稳定性。这场技术盛宴的背后,人形机器人距离真正融入千行百业的应用场景,究竟还差几步?
人形机器人“夸父”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机器人秀环节中表演。图源:新华社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前沿研究中心机器人实验室研究员、通研院-乐聚人形机器人联合实验室负责人 苏垚:
在此次中关村论坛开幕式上,人形机器人带来了精彩表演。此次表演共动用了四台人形机器人,从场地外沿地毯稳步行进至舞台中央,并完成了一系列舞蹈动作。为呈现这一科技秀,我们针对相关算法进行了多次迭代优化,并对机器人本体进行了必要的改造升级,最终得以向观众呈现一场高质量的表演。
但是从应用层面而言,不应过度炒作人形机器人在各工作场景中的全面应用,而应充分结合各个工作岗位的实际状况开展工作。当前,工业领域可能最先取得一些落地成果,我们团队也正在就此开展相关探索工作。
从战略布局到场景实践,工业领域的复杂需求正推动技术适配性发展。当前,产线模式已难以满足柔性制造需求,这恰好为具身智能提供了试验场,在标准化与定制化之间寻找人机协作的最优解。
西北工业大学软件学院教授、云幕科技创始人 贺亮:
当前,工业产线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产线,即自动化流水线,这类产线上配置有众多机械臂协同作业;然而,随着工艺需求的演变,另一类非产线、非标准化、柔性化且高切换频率的生产场景日益凸显。
由于定制化需求不断增加,难以针对每个产品单独开设一条产线。因此,我们通常采用一种集成化的生产方式,将数十种不同的产品放在同一场景中进行加工处理。这种生产模式对于人形机器人技术而言具有极高的适配性。特别是当其与操作大模型相结合时,能够执行多样化的任务。例如,在同一工作区域内,人形机器人可以在不同工位间切换,完成打螺丝、涂胶、贴膜等多种操作。这种高度灵活且适应性强的生产方式,正是应对当前定制化生产趋势的理想解决方案。
西北工业大学软件学院教授、云幕科 技创始人 贺亮
当机械臂在流水线上实现多任务灵活切换时,其背后的人工智能与运动控制算法,恰恰为家庭场景中人形机器人应对动态环境提供了技术迁移的可能。
中国移动智慧家庭运营中心技术管理经理 赵永生:
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场景,需重点研发以下三个核心领域的算法。其一是交互算法,旨在实现人与机器人之间高效的语言及动作交互;其二是移动算法,通过精准定位与路径规划,确保机器人在家庭环境中能够明确自身位置、规划目的地及行进路线;其三为操作算法,赋予机器人手眼脑协同的精准操作能力,使其能够承担家务劳动,实现劳动力替代功能。
从科技秀场到产业应用,人形机器人正跨越技术研发与商业落地的双重门槛。当技术沉淀与场景需求持续融合,这场关于通用人工智能的探索,终将打开人形机器人赋能千行百业的新维度。
监制:张宁 策划:李政葳 摄制:刘昊、赵鹏超、张祖有 配音:和义
光明网网络安全频道&数字化频道出品
相关阅读:
“网络强国·百人谈”更多内容
欢迎扫码关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