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可谓众目聚焦。从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跳出毫米级舞步,到3月底中关村论坛上多角色亮相,再到日前半程马拉松赛场上演极限挑战。人形机器人正以“多面手”姿态走进大众视野。然而,其炙手可热的同时,也有人提出资本市场“泡沫论”,以及理性看待技术落地节奏缓慢。近日,光明网推出“人形机器人‘走’向何方”系列观察,聚焦技术跃迁背后的落地困境、需求痛点、人文伦理。
————————
人形机器人“走”向何方·系列观察①
前几天,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开赛。这场从实验室到柏油马路的“极限测试”,让具身智能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然而,热潮背后追问接踵而至——人形机器人离现实应用还有多远?我们如何应对这场“人机共生”的变革?
4月19日,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举行。图源:新华社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前沿研究中心机器人实验室研究员、通研院-乐聚人形机器人联合实验室负责人 苏垚:
随着具身智能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形机器人或将成为承载这些技术突破的理想载体。研发机器人的核心目标始终在于为人类提供便利,其本质属性是服务于人类的工具。尽管当前技术已取得显著进展,但距离实现影视作品中所描绘的高度智能化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尽管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尚处初级阶段,但其在资本市场估值持续攀升。比如,特斯拉Optimus计划2025年量产超千台投入工厂、乐聚机器人已向部分车企批量交付全尺寸产品、优必选Walker S系列获车厂超500台意向订单……资本市场喧嚣背后,我们需要重新定位这个行业的真实坐标。这场技术狂欢究竟是产业革命的前奏,还是又一次击鼓传花的游戏?
中国移动智慧家庭运营中心技术管理经理 赵永生:
当前,整个产业界也都在讨论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从应用价值维度看,人形机器人基于高度拟人化的构型设计,其双足、双臂结构赋予其极强的场景适配性,能够在工业制造、军事作业、家庭服务及商业服务等多领域替代人类完成任务,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与产业发展前景,有望成为未来重要的产业风口。
从技术发展现状看,当前人形机器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硬件层面,其本体的成熟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尚有待提升;在软件层面,功能丰富度与智能化水平亦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以上因素共同制约着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但值得期待的是,随着技术的持续创新与突破,产业有望逐步实现从概念热潮向实质性技术突破的转变,进而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并实现广泛落地。
值得关注的是,任何领域的技术创新攻坚,都不是实验室里的闭门造车,而是通过真实场景的反复验证、迭代优化。这种场景反哺技术的发展路径,正在为行业突破开辟现实通道。
西北工业大学软件学院教授、云幕科技创始人 贺亮:
从前期探索情况看,我们目前已进入工厂实际应用阶段,并明确了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正在积极解决这些问题,很快就能实现规模化应用。由此可见,该行业的发展并非由资本驱动,而是技术进步与客户需求牵引共同作用的结果。
西北工业大学软件学院教授、云幕科技创始人 贺亮
在肯定人形机器人产业前景的同时,我们仍需清醒认识到,从概念验证到规模化应用之间,依旧有着复杂的技术矩阵。这不仅需要机械结构、驱动系统等硬件的持续精进,更需要运动控制系统与决策系统的协同突破。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前沿研究中心机器人实验室研究员、通研院-乐聚人形机器人联合实验室负责人 苏垚:
人形机器人的研究大致可分为若干关键领域。就机器人本体而言,目前国内外在技术水平上已基本达到相当层次。在运动控制方面,即通常所指的“小脑”部分,过去四五十年间主要依赖传统的运动控制理论与算法。
然而,近年来,强化学习、模仿学习等相关技术逐渐融入该领域,显著提升了机器人的运动性能。如今,人形机器人已能够实现跳舞、跑步等复杂动作。
当前主要瓶颈在于智能系统的“大脑”部分,该领域亟需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突破,尤其是多模态大模型在支撑智能功能方面仍存在不足。
目前,相关技术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许多概念验证(Demo)难以复现,实际应用价值有限,更多仅起到宣传推广作用。因此,预计该领域的技术成熟仍需数年时间的持续探索与发展。
站在技术与资本的交汇点上,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轨迹,既非纯粹的泡沫狂欢,也非一蹴而就的产业革命。当资本热度褪去,唯有真正打通技术闭环,人形机器人才能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答案或许藏在技术创新与产业需求持续共振的进程中。
监制:张宁 策划:李政葳 摄制:刘昊、赵鹏超、张祖有 配音:和义
光明网网络安全频道&数字化频道出品
“网络强国·百人谈”更多内容
欢迎扫码关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