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前段时间,一则“某国家元首爱上当保洁的我”微短剧在三个月内收入1.5亿美元的虚假消息被媒体辟谣,让微短剧这一新兴文艺形态再次受到大家关注。从早年因价值偏离而被下架的《黑莲花升职记》,到运用AI实现低成本、高收益,以及部分霸总、仙侠等题材剧情雷人、审美滑坡,甚至出现了付费套路等乱象。千百亿市场规模背后,微短剧如何在流量中走向精品化?光明网推出“推动微短剧规范化”系列深度报道。
————————
推动微短剧规范化·系列观察③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作为当下极具活力的视听业态,微短剧用户增长势头显著——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使用率达59.7%。微短剧用户规模迅速增长,市场繁荣背后,也存在部分资本运作待规范、平台管理待完善、盗版侵权等问题,如何推动行业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值得深思。
广电新视点中心常务副主任、短剧新视点总监制、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融媒体研究委员会秘书长 张延利:当前,一线微短剧用户相较于两三年前更为成熟,可选择的渠道也显著增多。与此同时,平台间的竞争压力也持续加大,我们应该朝着打造稳定、长效、规范且能获得用户和公共管理部门认可的平台去前进。相信随着技术迭代和行业发展,优质平台会逐步淘汰那些单纯追逐流量的平台。毕竟后者仅以流量为导向的模式,不过是昙花一现,既没有实际价值,也不会产生更为有效的社会反响和持久效果。
互联网分析师 丁道师:现在有些靠博眼球盈利的微短剧,使得行业里存在一些“乌烟瘴气”的现象。反过来讲,那些真正用心做内容、打磨剧本,用心制作的团队,反而没机会好好展现,也拿不到好的商业回报?这样一来,连真正想做好内容的人,也被迫参与其中,去做这种粗糙但能博眼球、引关注的内容。这其实就是常说的“劣币驱逐良币”。
“低成本高回报”的微短剧行业看似投入少、见效快,却暗藏质量缩水、服务打折等隐患,不仅拉低观众体验感,长此以往还会透支信誉、阻碍其长远发展。对此,需要政策监管筑牢底线、技术扶持赋能创新,二者应该如何协同发力,护航行业健康生长?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教授 叶明睿:在微短剧的资源投入方面,我们应该去思考如何精准投放这些有限且宝贵的资源,依托理想的传播路径与方式,更有效地实现传播诉求。此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如果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尝试借助微短剧,向社会公众普及科普知识、提升法律意识等相关内容,需要认真细致地考量目标受众的具体特征,确保宣传内容能精准触达、切实发挥作用。相关研究显示,当下微短剧的主力用户面貌多为年龄两极化、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从事密集劳动且收入中等偏下者。试想,如果普法科普类微短剧不能贴合其需求,在平台个性化推荐的机制下,不仅难以触达目标受众,还会导致人力财力物力等投入浪费,无法实现传播效果。
广电新视点中心常务副主任、短剧新视点总监制、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融媒体研究委员会秘书长 张延利:现在全国各地都在举办微短剧盛典、比赛等活动,可以说是百花齐放,这也是我们乐见其成的。大家都在用本地优势助推微短剧,各地文旅、广电部门也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但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不同地方的内容同质化明显。其实不如立足自身特色,做只有本地能做的题材。比如,山西的地上文物、海南的海洋文化,还有陕西、新疆、内蒙各自的亮点,都能深挖。别一窝蜂走同一个路子,要找准特色才能脱颖而出。
部分微短剧存在的低质化、同质化问题,不仅影响观众体验,也制约行业良性发展。在此背景下,平台如何借内容监管与优质作品推广等方式,更精准地做好创作引导,助力行业向精品化方向迈进?
互联网分析师 丁道师:首先平台得绷紧一根基本弦,就是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其次,平台应致力于构建内容、商业、口碑与创作导向相统一的行业生态,其并非是直接参与创作,核心在于搭建优质环境,依托人工智能算法的优势,实现好内容与目标用户的精准匹配。这种精准的流量分发机制,能助力优质微短剧内容脱颖而出,进而形成“飞轮效应”,让优质内容持续增多,不断挤压粗糙劣质内容的生存空间,最终推动优质内容从稀缺走向常态,为微短剧行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教授 叶明睿:这几年,在审看的投拍微短剧中,占比最高的其实并非“霸道总裁”等当代题材,反而是大多都聚焦于以仙剑、武侠、穿越为主的架空历史剧。这背后原因在于,业内普遍认为现实题材审查标准较严、风险难把握,于是转向低风险的架空历史、古代仙侠等虚构题材。这类虚构剧多以情爱、仇杀为核心主线,不少仙剑题材作品中,仇杀主线甚至更为突出,这是当前存在的明显问题。如何鼓励内容多元发展,通过政策引导适度合理放开限制性措施,为创作者在更多领域、更多题材类型上提供更大创作空间,是公共管理部门下一步需要重点思考的方向。
微短剧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盗版乱象亦时有发生。这类侵权行为不仅会挤压正版作品的生存空间,还损害了创作者与平台的合法权益,更对行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制约。从加强技术监测溯源,到完善侵权维权机制,再到提升用户正版意识……面对这一问题,又该怎么做?
首都视听产业协会副会长、红果短剧总编辑 乐力:当前微短剧盗版治理仍面临一些难题:其一,部分平台放任内部盗版内容及侵权网站,不积极履行治理义务,即便原创方建立投诉维权机制,也常因平台处理流程冗长、无批量投诉入口、材料繁琐、取证难等问题,导致维权完成时短剧已错过黄金消费周期;其二,侵权手段隐蔽,黑产利用部分平台不强制要求上传者提供原创声明或版权授权文件的规则漏洞,甚至有MCN提交虚假版权材料、通过改名换号等方式规避核查,将盗版剧集伪装成“原创内容”上传,形成产业链;其三,侵权与维权成本严重失衡,盗版传播零门槛、零成本,原创方却需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取证维权,加剧“劣币驱逐良币”;其四,司法诉讼周期长、单部剧诉赔金额低,难以有效遏制盗版现象。版权保护是微短剧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而非选择题。我们呼吁各大平台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贯彻短剧内容生态治理与建设要求,依法依规落实网络微短剧备案审核制度,切断盗版内容传播路径,进一步加强微短剧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版权治理规范。
微短剧行业长远发展,离不开“精细化”“社会价值”“技术驱动”等关键点。要让精细化打基础,把社会价值融入创作,靠技术提升内容品质,推动行业从粗放发展,逐步走向规范精品,让内容、技术、版权都能实现全面升级,真正助力行业行稳致远。
监制:张宁 策划:李政葳 撰文:雷渺鑫 摄制:刘昊、张晨昊、张锐 配音:赵鹏超
光明网网络安全频道&数字化频道出品
相关阅读:
“网络强国·百人谈”更多内容
欢迎扫码关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