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前段时间,一则“某国家元首爱上当保洁的我”微短剧在三个月内收入1.5亿美元的虚假消息被媒体辟谣,让微短剧这一新兴文艺形态再次受到大家关注。从早年因价值偏离而被下架的《黑莲花升职记》,到运用AI实现低成本、高收益,以及部分霸总、仙侠等题材剧情雷人、审美滑坡,甚至出现了付费套路等乱象。千百亿市场规模背后,微短剧如何在流量中走向精品化?光明网推出“推动微短剧规范化”系列深度报道。
————————
推动微短剧规范化·系列观察②
从仙侠奇遇、豪门恩怨、重生逆袭,到“保安藏身份”“保姆获偏爱”等反差设定,这些微短剧的高频题材,凭着“短、平、快”的节奏迅速抓住受众。适度“爽感”能为快节奏生活提供情绪出口,但一味求“爽”,很容易让作品走向低俗化、价值观扭曲。如何“爽”而有度,即在追求“爽感”的同时,兼顾审美底线与正向价值观的传递,成了微短剧行业的必答题。
广电新视点中心常务副主任、短剧新视点总监制、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融媒体研究委员会秘书长 张延利:如今微短剧能获得普遍认可、拥有较大市场,“爽”是重要因素,我们不应拒绝,但也不能过度追求、更不能将“爽”作为唯一追求。过度追求“爽”,会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也会导致内容同质化。在追求“爽剧”的过程中,创作应注重内容质量,为受众传递更高层次的审美。正如广电总局推出的重温经典频道,该频道推出后获得了电视观众的高度认可,其内容既具备“爽感”,又蕴含正确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审美,能为受众带来长久影响。我们希望微短剧在带来“爽感”的同时,也能传递正确价值观与积极启示。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教授 叶明睿:从公共管理部门的角度来说,在对影视剧行业进行管理时,首先要明确管理的边界。公共管理部门必须履行管理职责。比如,微短剧中若涉及意识形态、价值观偏差等问题,管理部门必须重拳制止,这是管理的核心范畴,不容置疑。具体而言,应遵循“两头发力”的原则:一是坚持底线思维,在内容准入、许可、审查等工作中,设立明确的负面清单,并适当提高负面清单的调整频率,如每半年或一年调整一次,让从业者有明确的标准可依、有制度的尺子可把握,清晰界定可为与不可为的边界。二是明确鼓励方向,应探索更多方式方法,引导、倡导行业内企业与机构创作符合受众审美的内容。比如,设立专门基金,鼓励相关主体申请基金支持,产出更具价值、内容丰富、生态多样的作品。
《逃出大英博物馆》等微短剧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微短剧既能靠“爽感”聚拢流量,也能凭借深刻内容、真挚情感打动人心。它将承载人类文化遗产的题材,与适配碎片化阅读的短剧形式相结合,打破传统文化传播的局限。这样兼具流量与文化价值的作品,对整个行业的文化表达方面有哪些借鉴意义?
互联网分析师 丁道师:《逃出大英博物馆》这个案例非常典型。此前已有不少相关的纪录片,但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愿意观看BBC制作的一小时、两小时甚至更长时长纪录片的受众,数量已大幅减少。此时,将受众更喜爱的短视频、微短剧形式与文化遗产题材相结合,是可行路径。这一方式也给我们带来一定启示,运用更新的技术手段,传递更具价值的文化内容,是能够实现市场成功的。相较于传统枯燥的文字与图片,视听化语言的呈现更具冲击力、内容更丰富,受众群体也更广泛。这类作品既能获得流量关注,也可通过广告等形式实现商业收益。
付费是微短剧的主要盈利模式之一,“低价”也逐渐成为其盈利窗口。部分小程序、App中,短剧以“0.9元解锁一集”“3分钱试看”为噱头吸引用户,实际观看成本达数十元乃至上百元,有的还默认开通自动续费,这类套路正消耗受众信任。对于这些付费套路,我们该如何看待,又该怎样让付费模式回归透明、走向规范?
广电新视点中心常务副主任、短剧新视点总监制、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融媒体研究委员会秘书长 张延利:从某种层面来说,这类付费套路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带有诱导、欺骗性质。随着微短剧行业影响扩大、用户增多,相信有关部门也会加强这方面管理。付费模式本身无问题,但过度套路会透支用户信任与平台信誉,相信平台不会为短期利益透支信誉,未来会像长视频平台改善“套娃收费”那样,优化付费模式。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教授 叶明睿:中国有句古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微短剧行业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平台方与内容生产方。但仅靠二者自我规范是不够的,更需要公共管理部门制定合理政策措施加以引导。比如,可借鉴青少年防沉迷机制,当用户观看集数或付费金额达一定程度时,系统发出强制性提示,建立用户消费保护机制;还可通过税收调控,对微短剧剧集收益实行阶梯式税收,引导内容生产方创作方向,限制过度逐利。
互联网分析师 丁道师:微短剧这类付费套路是PC时代长视频行业陋习蔓延的结果,并非行业原生问题,这种“借鉴”陋习的做法不可取,还损害了用户权益。多年前类似自动续费提示隐蔽的问题已在其他领域出现,PC互联网时代逐步解决,却在微短剧行业死灰复燃——部分平台利用消费者贪小利或疏忽的心理,将连续付费提示隐藏较深,用户很难察觉。对此,广电总局已明确规定,连续付费需保障消费者明确知情权;用户若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开通”,可向平台追索损失,必要时可以通过法律维权且成功率较高。与此同时,随着自查行业整改与中央网信办“清朗”行动的推进,平台不敢轻易违规,并逐渐认识到合规发展是核心竞争力与行业主旋律,开始聚焦提供优质文化产品。
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微短剧用户年龄分布中,19岁及以下用户占比14%。面对“Z世代”群体,微短剧需从“被动过滤”转向“主动赋能”。对此,在平台审核、行业监管层面有哪些呼吁和建议?又该为青少年建立怎样的有效内容引导机制?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教授 叶明睿: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公共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在公开平台上尽可能抑制微短剧可能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的潜在负面影响。比如,心智不成熟的小学生,若观看“霸道总裁爱上我”这类题材的微短剧,可能会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将此类剧情作为人生目标与努力方向,这显然是错误的,需要我们加以限制与正确引导。
广电新视点中心常务副主任、短剧新视点总监制、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融媒体研究委员会秘书长 张延利:在青少年保护方面,不少平台已建立青少年模式,家长在孩子使用这些短视频平台时,会主动为孩子设置青少年模式。审查环节可采用“人工+AI”的方式针对青少年模式进行专项审查。此外,青少年模式过滤违规内容的技术已较为成熟,但技术无法过滤价值观层面的问题,因此可将蕴含正向价值观的优秀内容纳入青少年模式的内容池,供其观看。平台还可参考游戏时间管理的模式,借助成熟的后台技术,要求青少年用户进行实名认证,在此基础上建立微短剧观看的青少年模式,实现对青少年观看行为的规范管理。
一定程度上,“爽感”确实能为微短剧快速聚拢流量,契合受众快节奏生活下的情绪需求,但终究撑不起行业的长远发展。唯有跳出单纯追求刺激的套路,牢牢守住审美底线与正向价值导向,让剧情多些真情温度、内容兼具文化质感,才能真正实现流量与品质的双赢,让微短剧这一新兴文艺形态在良性发展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监制:张宁 策划:李政葳 撰文:雷渺鑫 摄制:刘昊、张锐 配音:赵鹏超
光明网网络安全频道&数字化频道出品
相关阅读:
“网络强国·百人谈”更多内容
欢迎扫码关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