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近期,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捷报频传。截至8月26日,已有10组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发射升空,产业进入密集组网关键阶段。对于卫星互联网,你了解多少?它与6G有哪些关联?如何保障网络安全?未来应用前景如何?带着这些问题,光明网推出“卫星互联网·三人谈”系列深度报道。
————————
“卫星互联网·三人谈”系列③
嘉宾:
王尚广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计算机学院院长
权小文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网络空间测绘专委会副主任、盛邦安全董事长
林广荣 银河航天星座通信系统架构师
王尚广(左)、权小文(中)、林广荣(右)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了《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低轨卫星互联网加快发展,到2030年,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这张“网”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近年来,各方正不断探索技术创新和实践落地。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林广荣:卫星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星座化、规模化、低成本化和低轨化的“四化”发展趋势。
卫星互联网发展的重点是,相关技术要能够支持构建可达到6G通信目标的、泛在和按需服务的天基信息网络。随着科技的发展,机载通信领域还出现了新的低空经济场景。相比于传统的地面通信,低轨卫星互联网具备覆盖高度更高和全球无缝覆盖的显著优势。无论在偏远山区、荒漠,还是在海洋上空与极地,低轨卫星均可提供可靠、稳定的通信服务,这有利于拓展低空经济的活动范围。
卫星物联网提供远洋通信服务示意图。图源上观新闻
权小文:针对大规模入网、大规模加密等机制,我们在探索形成测控方案、用户安全方案和数据传输方案。未来,“天地融合”的通讯网,真正地会变成一个现实。以前卫星太贵了,而随着技术发展,当连接不是问题的时候,5G上的应用场景,以及太空中应用的技术,都会实现便捷的连接。
王尚广:我们较早地实践了把5G核心网部署在卫星上。而在此之前,对于“核心网上星还是不上星”,学术界、产业界一直在犹豫和争论。自从我们把核心网部署到卫星上之后,大家就形成了一致意见,认为核心网要上星。而这也是高校的作用——要做“探索者”“引路者”。高校中的探索成本较低,因此可以通过探索为产业界指出一条路径,并提供技术支撑,使他们能够快速跟进做出产品。
目前,我国规划卫星总数近1.6万颗,已初步形成涵盖卫星平台、星载通信、火箭制造和发射、终端及测试仪表等的完整产业链。随着卫星通信技术与5G、6G、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卫星通信正在由专业领域向大众领域快速普及延伸,为新型应用场景拓展广阔空间、带来更多可能。
监制:张宁 策划:李政葳 撰文:孔繁鑫 摄制:曾震宇、刘昊、张晨昊、殷新宇 配音:赵鹏超
光明网网络安全频道&数字化频道出品
相关阅读:
“网络强国·百人谈”更多内容
欢迎扫码关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