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洞见·TMT】
孟慧芳坐在家中,反复听着自己刚刚完成的配音练习。她没想到,退休后会因为手机里的AI软件,重新踏上了一段兴趣学习旅程。
“我每天都会打开AI声音陪练师跟读。”孟慧芳是梨花声音研修院为数众多“高频练习”的银发学员之一。
如今,越来越多像孟慧芳一样的银发学员,正借助技术的力量找到生活的乐趣。一场由AI赋能、兴趣驱动的“老有所学”新实践,正在银发人群中悄然兴起。
“AI鸿沟”背后隐藏着需求缺口
“你会用AI吗?”这曾是困住许多中老年人的一道无形门槛。如今,在语音交互、陪练式教学等技术的助推下,越来越多老年人主动迈出“数字第一步”。
梨花教育“AI声音陪练师”产品负责人林中翘表示,中老年人不是没有学习动力,而是长期以来缺乏贴合其节奏与语言习惯的技术产品。
“我们希望设计一款不那么‘高冷’的AI产品,像一位有耐心的朋友,陪你练、听你说、等你慢慢来。”林中翘说,其带领团队开发的“AI声音陪练师”,在发音纠正、普通话陪练、配音演练等场景中均实现了适老化设计。“可以随时中断、鼓励随时重来”,成为许多中老年人坚持使用的重要原因。据后台数据显示,目前许多人已将AI声音陪练师视为“学习搭子”和“生活陪伴者”。
梨花教育总经理杨楠介绍,“AI声音陪练师”具备75种AI测评模型和超2037万条用户样本,识别准确率达95%。AI可实时识别发音问题,提供个性化反馈,引导用户边练边改、持续进步。
“我们希望这不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种‘被理解’的体验。”杨楠说,“对很多用户来说,这不仅是一次学习,更是一次重新认识自我的机会。”
“银发学习”已成新蓝海
“银发学习”不仅承载着个体成长的渴望,更孕育着一个正加速成长的产业蓝海。《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显示,到2035年,“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将突破30万亿元。
2025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鼓励推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技术产品的研发与落地,深化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推动养老服务从“照护”向“赋能”转型。
在此背景下,“AI声音陪练师”等创新产品,正在成为“老有所学”的有力支撑。通过语言交互、智能反馈和人性化设计,为中老年人架起通往数字世界的桥梁,也成为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有益探索。杨楠表示,技术的进步不仅要看得见效率和规模,更要聆听每一位使用者的声音,尤其是那些曾被忽略的、值得被尊重的声音。
配音时,孟慧芳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待自己去探索。”她说,这不仅是一个爱好,更改变了自己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孔繁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