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6月24日,2025年首次“中国好人榜”发布。经各地推荐、网友评议和专家评审等环节,共有152人(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身边好人光荣上榜。
作为一名互联网从业者,也是本次上榜的“好人”之一,马滢与其团队几年来处理了上千起复杂家庭案例。从接起一个求助电话,到服务千万家庭,马滢和团队用真诚与系统方法陪伴了众多父母走出情绪低谷。
不是“我教你”,而是“和你一起走”
“我觉得他毁了!”三年前的一个深夜,马滢所在腾讯客服未成年人保护营地团队,收到了一位母亲的求助留言。她15岁的孩子小新(化名)因沉迷网络、成绩骤降,已将自己关在房间整整三天。母亲几度试图沟通,却都被冰冷拒绝。
在随后的沟通中,马滢敏锐地捕捉到男孩反复提到的一句歌词:“在孤独时,我真的只想有人能抱一抱我。”她把这句话转达给母亲,只问了一句:“你还记得,上一次抱他,是在什么时候?”
第二天,母亲走进孩子的房间,轻轻地抱住了他。孩子没有躲开,而是愣了一下,随后像小时候一样,伏在妈妈怀里痛哭。那一刻,冰封的亲子关系悄然松动。
“对这对母子而言,这是一次情感连接的重启。对我来说,这样的瞬间,就是这份工作的全部意义。”马滢说。
从一线接听电话,到牵头组建家庭教育辅导团队,马滢带领团队提出“解决网络问题,先解决亲子关系问题”,并深入开发超过50门家庭教育课程、10余种实用手册和100多个家庭教育工具,并通过“腾讯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免费开放,覆盖全国千万家庭。
“真正的教育,不是‘我教你’,而是‘我和你一起走’。”她说,“只有当家长不再把孩子的问题当成负担,而是愿意与他同行,家庭才有改变的可能。”
从“淋雨者”到“撑伞人”
“我想做的是让个体的力量拧成一股绳,让科技的灯塔能照得更远。”马滢的心愿,最终凝结成“家庭守护者计划”。
去年年底,马滢与团队构建了一个以数字化和智能服务为支撑的“幸福家·家庭教育服务园地”,通过国内首个家庭教育AI大模型,实现家庭教育指导的智能化升级。
AI可以缩短帮助路径,但替代不了温度。她坚持,每一个建议背后,都要有真实案例验证;每一条数据分析后,都要返回服务场景进行共情对话。至今已有430万家长在园地完成打卡学习,超过96%的家长给予好评。
在马滢及团队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淋雨者”逐渐变为“撑伞人”。这些曾被帮助的家长,带着自己的经历与成长帮助更多家庭:有人用学到的沟通技巧,在社区组织亲子沟通课堂;有人把《家庭教育100问》手册分享给更多家庭,让科学教育理念触达更远的地方......
如今,“家庭守护者计划”已汇聚31万志愿者——他们中有职场父母、退休职工、大学生......他们的脚步遍布全国10省45市,最远抵达新疆、西藏。从“守护小家”到“织密社会保护网”,这些志愿者正以家庭为支点,将个体的教育能力转化为社会支持的力量。
这不仅是一个守护计划,更是一场关于“爱与传递”的实践:淋过雨的人学会撑伞,撑伞的人又去温暖更多人。
践行“科技向善”
马滢及团队的初心,不是单一维度的“问题解决”,而是在“科技向善”使命引领下,用科技与志愿编织一张覆盖家庭教育、网络心理健康、网络素养的“多维守护网”——既能托举城市家庭在数字时代的困境,也照亮乡村留守儿童的网络成长之路;既化解家长与孩子的情绪裂痕,也为每个家庭注入“自助助人”的力量。
为了帮乡村儿童种下科学上网的种子,马滢与团队发起“少年灯塔”乡村校园行公益项目。五年来,团队深入四川凉山州喜德县、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云南临沧市等偏远地区的学校,开展公益支教活动,为乡村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事业持续注入力量。
针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马滢与团队发起“心光计划”,联动内外部志愿者,挖掘烦恼背后的心理需求,为孩子们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孩子们实现了从情绪问题自助到互助的转变,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马滢说,未来,她和团队会继续把“专业服务+志愿互助+科技助力”这条路走深走实,让每个家庭都成为自己的“守护者”。(赵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