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网络强国·百人谈】
5月19日,华为首款鸿蒙电脑正式发布,内核全栈自研的国产操作系统首次“叩响”PC市场的大门。从统信UOS累计装机超800万套,到鸿蒙系统重构电脑体验的系统级AI能力,国产电脑操作系统正迎来历史性突破。
当AI与操作系统深度共生、分布式技术打破设备壁垒,国产电脑操作系统如何“变道超车”?我们采访了电信与互联网分析师马继华。
电信与互联网分析师 马继华
微内核+分布式架构,后发优势推动万物互联
光明网:鸿蒙等国产操作系统强调“全栈自研”,在技术架构上采用微内核设计、分布式技术等。与Windows、macOS 相比,国产操作系统的技术路线有哪些差异化优势?
马继华:鸿蒙操作系统与微软Windows、苹果iOS有显著差异。需要明确的是,任何操作系统都根植于所处时代,Windows面向PC时代,iOS聚焦智能手机,而鸿蒙OS则瞄准物联网万物互联场景,应用对象存在根本不同。
此外,鸿蒙采用微内核与分布式架构,内核仅保留核心通信、任务调度等模块,功能模块外置按需调用,分布式架构实现计算任务分布式部署。
相比之下,Windows和iOS服务于强计算设备,无需分布式拆分,单机即可运算。但在门锁、电灯、智能家居等低算力设备构成的万物互联场景中,微内核与分布式架构既能适应设备资源限制,又能通过协同实现复杂功能。
从时代维度来看,鸿蒙OS更契合物联网时代需求,具备显著后发优势。这种基于时代需求的技术特性,正是其与传统操作系统的核心差异。
鸿蒙原生融合AI,体验感与安全性双重升级
光明网:当前,鸿蒙、统信UOS等国产操作系统,正推进AI与系统内核的深度融合。比如,鸿蒙PC的AI文档处理、麒麟软件的“安全大脑”威胁预测等功能。这些AI能力的嵌入,对用户体验优化和系统安全防护有哪些提升?
马继华:鸿蒙操作系统的研发及应用恰逢人工智能时代。二者发展周期同步,可以实现从设计之初就融入人工智能,推动原生融合。而Windows、iOS等传统系统,则需要在既有架构上叠加AI功能,这种后期整合与鸿蒙的底层一体化设计存在本质差异,用户体验的流畅度不可相提并论。
从系统安全性来看,鸿蒙的微内核架构使得其内核体积仅包含核心功能模块,与Windows、iOS动辄“数十GB”的系统体量形成鲜明对比。由于操作系统的安全风险主要集中在内核层面,更小的内核也就意味着更窄的攻击面,就像目标面积越小越难被瞄准一样,这种架构设计从底层大幅降低了恶意程序渗透和攻击的可能性,为设备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轻量化部署、跨设备协同,适配全场景技术架构
光明网:分布式架构已成为国产操作系统的重要技术方向。相较于Windows、macOS的集中式架构,这类技术在跨设备协同、资源调度等方面有哪些独特优势?
马继华:从鸿蒙操作系统的发展定位看,其本质是为万物互联场景打造的基础软件。华为最初并非将其优先应用于手机,而是受外部因素影响,为保障自身安全与发展需要,才将鸿蒙拓展至手机端。其核心优势在于适配全场景设备的技术架构:
一方面,微内核设计体积精简,便于在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轻量化终端快速部署;另一方面,分布式技术实现跨设备能力协同,比如,计算能力有限的终端可调用电视摄像头、云端算力等外部资源,突破单机硬件限制。
光明网:“分布式架构”技术,是否可能成为行业“弯道超车”的关键突破口?
马继华:这种“设备即服务”的模式,使海量小型终端无需依赖复杂硬件即可实现智能化,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解决方案。总的来说,鸿蒙技术特性不仅体现了对万物互联时代的前瞻性布局,更通过轻量化部署与跨设备协同,为智能终端普及和产业数字化升级开辟新路径。
用户规模驱动,鸿蒙生态已度过“最艰难阶段”
光明网:国产电脑操作系统的应用生态与Windows仍存在数量级差距。国产系统如何解决生态建设周期长与用户即时需求之间的矛盾?
马继华:操作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核心难点在于能否形成足够规模的生态支撑,即应用是否丰富、用户使用是否便捷。此前,国产操作系统多因市场规模不足而发展受限,既有外部竞争因素影响,也受限于用户“优先选择成熟体验”的自然倾向。
当前,国际环境变化为国产操作系统带来新机遇,国内企业基于安全考量,更积极推动本土系统应用。华为鸿蒙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因外部压力被迫提前在手机端部署,却凭借华为手机数亿存量用户的基础,打开了应用生态建设的突破口。
用户规模的快速积累,直接带动应用开发商跟进适配,从初期兼容主流应用,到如今实现“纯血”鸿蒙应用的全面支持,鸿蒙生态已度过最艰难的起步阶段。正如操作系统发展的普遍规律,当用户基数与应用数量形成正向循环,其市场生态便具备了自我迭代、持续扩张的动能,为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后发、无历史包袱”特性,避免“做大即变慢”瓶颈
光明网:如果要在全球市场与Windows、macOS形成“三足鼎立”格局,国产操作系统未来的核心突破点在哪?如何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
马继华:鸿蒙作为后发操作系统,当前在用户规模、应用生态及技术积累层面仍与Windows、iOS存在差距,优势与挑战并存。需要从两方面夯实发展根基:
一方面,持续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投入,筑牢安全底线;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扶持,助力应用开发商优化适配体验,比如,针对部分应用在鸿蒙端使用效果待提升的实际情况,通过技术协同与激励措施推动功能完善。
此外,鸿蒙的“后发、无历史包袱”特性,使其在万物互联时代具备独特创新空间。历史经验表明,操作系统常因用户规模扩张后需兼容多元需求,导致架构臃肿、性能下降。鸿蒙需在技术演进中把握平衡,既充分释放轻量化、分布式架构在物联网场景的潜力,又审慎规划功能迭代节奏,避免重蹈“做大即变慢”的覆辙。以此,在新一轮科技变革中巩固竞争优势。
监制:张宁 策划:李政葳 摄制:刘昊、曾震宇 撰文:雷渺鑫 配音:赵鹏超
光明网数字化频道&网络安全频道出品
相关阅读:
“网络强国·百人谈”更多内容
欢迎扫码关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