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网络强国·百人谈】
一言不合就“开盒”、意见不同就“人肉”、口角冲突就“挂你”。近日,谢广军13岁女儿“开盒”孕妇事件备受关注。“开盒”,全称“开盒挂人”,可以理解为是人肉搜索的“2.0版”,比人肉搜索更暴力、更恶劣,开盒者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曝光他人信息、社会关系等。
调查显示:在一些网络隐秘角落的“社工库”里,大量非法收集的隐私数据被明码标价;仅需几十元、上百元,就能买到一串电话号码背后的个人信息;这些被曝光的隐私,可以成为不法分子网暴攻击、恐吓威胁的筹码……惊愕与咋舌之余,更应该深刻反思——面对网络“开盒挂人”,我们应该怎么办?
奇安信集团副总裁、首席数据安全科学家刘前伟:
“开盒挂人”高度依赖于网络黑产和相关技术应用。比如,当前黑产的技术化已经非常强了。目前还存在着大量的“社工库”,也就是“社交工程数据库”,不法分子会通过各种渠道,将个人的各种敏感信息,包括生日、电话、家庭住址、金融消费记录等方面信息,都汇总到一个“社工库”里。
在“开盒”行为的背后,其实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网络黑灰产业链。一旦这类产业链形成闭环,个人信息的价格往往很容易降低,使得几十元、几百元就能买到一些极其敏感的信息。这也是为什么“开盒”事情的危害性特别大,成为一种新型网络犯罪的主要原因。
“开盒挂人”等网络暴力行为,既无视道德底线,更触犯法律法规。不仅给当事人造成身心伤害,也使网络“戾气”横生,严重污染网络环境;同时,这种行为暴露出的黑色产业链问题,也引发了公众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
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崔聪聪:
目前,个人信息泄露是一种普遍现象,源于多个方面:
一是随着个人信息背后所蕴藏的价值越来越大,可能会被黑产“盯上”;二是个人信息处理者的安全保障能力,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三是“开盒者”以及部分网民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特别是没有注意到,非法披露他人隐私信息,是对他人个人信息的侵犯和隐私权的侵害。
此外,从互联网平台的角度来看,需要履行相应的管理义务,比如,删除被公开的个人信息,并控制相关用户的发言,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后续损害。而从网民的角度来看,需要更加理性地在互联网上发言。
杜绝个人信息泄露、买卖的乱象,亟需多方发力、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其中,掌握海量用户数据的平台企业、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应当承担起主体责任。
奇安信集团副总裁、首席数据安全科学家刘前伟:
对于个人敏感信息,必须构建清晰的数据安全防护策略,甚至要细化到保护方面的政策,并且要严格地落实相关的规定。在采集个人信息数据时,必须以“最小化”原则,采取合法、正当、必要的方式采集数据。数据一旦被采集,就需要有配套技术手段来进行保护。
另外,还要将公司的内控做好,防止有“内鬼”出现;同时,企业往往很容易忽略需要使用隐私数据的第三方合作伙伴,对于合作伙伴如何规范使用隐私数据、如何避免越权访问隐私数据,同样非常重要。
当前,市场上的众多平台、软件,无声无息却又事无巨细地记录着互联网用户的生活轨迹。对于广大网民来说,需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崔聪聪:
网民需要从以下方面提升自己的安全意识,防止个人信息被泄露:
一是要提升自我保护意识。比如,在使用App或者其他设备时,遇到需要提供个人信息的情况,要尽可能少地提交个人信息。因为提交越多,泄露风险就越大。
二是在使用App的过程中,要及时关闭无关权限。这些权限一旦开启,个人信息就可能被收集,后续就可能面临着泄露风险;同时,在个人信息发生泄露后,要及时更改账号密码等,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
整体而言,网民自身安全意识的提升,对个人信息安全来说至关重要。
如果无法筑牢信息安全堤坝、不能破除黑灰产业链,谁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当“开盒挂人”“人肉搜索”的潘多拉魔盒打开的那一刻,我们都无法独善其身。
从2023年开展的“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到“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国家相关部门多次点名“开盒”行为,并大力整治。个人信息保护早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我们唯有共同守护网络安全,方能乐享数字生活。
监制:张宁 策划:李政葳 拍摄:赵鹏超、陆野、张祖有 撰文:孔繁鑫 制作:曾震宇 配音:和义
光明网网络安全频道&数字化频道出品
“网络强国·百人谈”更多内容
欢迎扫码关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