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网络强国·百人谈】
从之前春运期间不少网友感叹,顺风车回潮“拯救”了这个春运;到前段时间广东多地发布营运车辆禁止接顺风车订单通知,平台系统进行限制的同时,不少司机也收到了罚单。顺风车平台治理问题,备受各界关注。
当前,以顺风车为代表的多元化出行方式逐渐成为热门选择。有机构测算,仅春运期间的顺风车行业需求有上亿单。然而,部分出行平台为扩大市场份额,允许双证齐全的网约车司机通过顺风车平台接单,许多司机也将顺风车变为职业化营运,甚至通过多平台拼单等方式获利。此外,平台管控力度不足、费用分摊争议、服务标准模糊等等问题,使得共享出行的美好愿景频频遭遇现实撞击。
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社会治理发展研究部部长李俊慧表示,顺风车平台应在服务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规则明示、技术监督、建立投诉赔偿机制等方式提升乘客服务体验。
“顺风车的出现,在供需矛盾突出、运力不足的情况下,为个人出行提供更多选择,解决乘客的长途出行需求。”李俊慧认为,顺风车得以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是满足了乘客的特性化出行需求。其便捷、经济等特点也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乘客的首选出行方式。
在谈到顺风车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时,李俊慧表示,由于顺风车的价格普遍低于网约车,因此司机的服务心态会受到相应影响。“他会觉得,从形式上看,我是个‘顺风行为’,如果你提出过高的要求,他可能会有抵触情绪。”李俊慧进一步补充说,顺风车平台的司机来源广泛,群体素质参差不齐,且未经过系统培训,很容易在某些看似并不严重的问题上与乘客产生冲突。
例如,近日海南一网友反映称其搭乘顺风车时,因提醒司机不能开车时玩手机被在半路赶下车;今年1月,广州市应急管理局公布一起事故调查报告中,涉事顺风车非法运营,追尾货车致三人死亡。
如果说顺风车是交通版的“拼多多”,那平台绝不能只做置身事外的撮合者。当共享经济进入深水区,科技赋能不应仅注重匹配效率,更要成为化解矛盾的润滑剂。
在李俊慧看来,顺风车平台应在服务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作为撮合海量需求的服务方,平台有更强的技术能力与管理条件对乘客、司机进行提示与提醒。比如,提前对乘客与司机进行规则说明,说明出行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可以进行一些监督和监管,也可以有一些投诉的机制,来保障乘客与司机的合法权益。此外,平台也可以在算法和技术上进行优化,以减少乘客与司机之间的冲突和纠纷。
同时,李俊慧提到:“我们要明确处罚规则,如果顺风车司机的接单次数超出合理范围,具有较强从事营运服务的性质,也应依法给予处罚。”
随着当前共享出行方式蓬勃发展,除了给技术装上安全带,我们也要多一份人与人之间善意。下次打开顺风车App时,或许便会多份理解,让共享经济真正顺风又顺心。
光明网数字化频道、网络安全频道&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社会治理发展研究部联合出品
监制:张宁 策划:李政葳 拍摄:曾震宇、赵鹏超 制作:赵鹏超 配音:和义
“网络强国·百人谈”更多内容
欢迎扫码关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