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2024年6月6日,中国迎来5G商用牌照发放5周年。5年来,中国累计建成5G基站超370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超8亿,万物互联惠及千行百业和社会生活。5G时代网络安全怎么保障?5G和AI“碰撞”会产生怎样的火花?5G下半场如何演进?6G将展现怎样的“万物智联”新图景?最近,我们邀请多位互联网、通信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创业精英,从不同视角深入探讨5G商用5年来取得的成果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5G商用这五年”系列观察
针对6G的发展,全球通信与IT行业研究机构Omdia首席分析师杨光认为,当前,全球6G的理论研究如火如荼,基础研发尚处在早期阶段,中国在各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在建设6G过程中,应该着重考虑“提升效率”和“扩展应用场景”,而非网速方面。同时,应该基于当前5.5G的建设,来探索适合于6G的技术和商业模式。
记者:从5G到6G,网速还是最优先考虑的吗?
杨光:传统上,通信行业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即更好的体验和更高的速度,下一代比上一代提升10倍。但5G已经非常逼近信道容量的“香农极限”,再往上提升难度很大。因此,现在可能需要转变观念,未来6G的发展,应该朝着两个方面,即“提升效率”和“扩展应用场景”。
记者:如何提升网络效率?
杨光:人工智能是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我们可以在通信系网络中引入人工智能的技术来提升它整个的运行的效率。
从广义上来讲,人工智能可以让网络更灵活,更智能,可以满足不同的业务的需要,可以更加节能环保。此外,它可以降低网络的开销,提高整个网络的运行效率。这应该是6G时代的一个热点。
记者:“扩展应用场景”对于6G有何意义?
杨光:我们在5G时代已经有不少尝试了。比如,当前热门的低空经济,其实是依赖于“通感一体化”网络基础设施,此外还有“天地一体化”,卫星和地面通信网络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全球网络无缝衔接。这些技术,都可以帮助运营商继续发展和拓展新兴业务,支持一些新兴应用,在未来6G应用场景方面,当前的尝试也能带来一定的启示。
记者:在6G发展方面,目前有哪些理论方面的工作以及相关技术的突破?
杨光:当前,全球各国、高校在6G的基础研究方面如火如荼。但从产业角度来看,6G的研发还处在一个早期阶段。目前,在3GPP等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关于6G的讨论还主要集中于需求分析,具体的技术讨论与标准化工作要到2025年才会启动。
目前,已经出现例如一些业界广泛认可的6G候选技术,包括太赫兹通信、增强型MIMO、可重构智能表面、非地面网络、通信感知一体化,同时AI/ML也将成为6G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并嵌入到端到端架构和整体处理链中。
记者:当前发展6G还存在哪些“限制”?
杨光:一方面是传统通信技术已经非常接近系统性能的理论边界,需要探索新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当前阶段,整个行业都面临着一个剪刀差的问题——流量不断增长,但实际运营商的业务收入不增长,或增长非常微弱。国内运营商增长还不错,但主要来自于云计算、政企等业务,真正的通信业务其实增长有限。
新一代通讯技术,需要大规模地投入,如何平衡投入产出的关系,也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这个问题对于6G来说可能比技术本身的突破还要重要。
记者:未来,随着6G的正式商用,您认为哪些行业可能会最早受益?
杨光:核心的基本盘还是消费者业务,还是要服务消费者。如3G末期出现的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但从5G开始,大家一直都在寻找能促进消费者业务再上一个台阶的新应用或新设备。尽管尚未找到像智能手机那样推动消费者业务发展的新应用或新设备,但我认为消费者业务仍然是整个行业的基础。此外,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物流、应急救援等对网络有较高需求的场景,也会受益。
未来,借助6G实现全球网络覆盖,对于全球可持续发展、弥合数字鸿沟、推动智能化社会发展都会有很大帮助。
记者:中国的6G进展在世界范围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
杨光:5G时代,从规模和技术上来讲,中国都是相对领先的,在规模上,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的市场,在技术上,学术界、产业界都做了很多的研究。
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国要充分利用当前5G发展建设中积累的经验,为6G的建设做好准备。比如,现在,我们5G比其他国家走得更快,因此开始布局5.5G,我们可以继续利用5.5G的窗口,来为6G建设,尤其是商业模式方面做更多的探索。如果能在6G商用开始之前,探索出基于5.5G的成功商业模式,并将其应用到6G,那么对于6G时代保持领先,甚至扩大领先优势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记者 李飞 实习生 马境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