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动画就是一个人、一支笔、一张纸,就可以‘画出’一个世界。”《葫芦兄弟》编剧姚忠礼分享的《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手稿,在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动画论坛现场唤起了观众的美好记忆。当小朋友拿着“棉花糖孙悟空”画作向他请教“葫芦娃和孙悟空会发生什么故事”时,跨越时代的动画传承图景,诠释了中国动画的生命力。
在本场论坛上,业界代表围绕“讲好中国故事,走向世界舞台”的主题,分享自身见解。
动画的核心竞争力在哪?中国动画学会会长马黎表示,动画要深耕中华文化根脉,实现创造性转化。特别是关注当代人的情感共鸣,以动画讲好故事,用更多好作品打造影响力和竞争力。
如今,这份传承持续焕发新机。《长安三万里》以唐诗为脉络展现盛唐气象,《浪浪山小妖怪》用微观叙事引发全民共鸣,《云深不知梦》融入敦煌美术与水墨元素走红海外……就像姚忠礼所说,中国动画的文脉,藏在吴承恩的笔下,藏在齐白石的墨韵里,更藏在创作者对传统的敬畏中。
近年来,科技为动画发展插上了翅膀。从《小蝌蚪找妈妈》开创水墨动画先河,到《哪吒之魔童闹海》用三维渲染激活东方神话,技术革新成了中国动画演进的重要驱动力。
面对AIGC带来的变革,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挑战很大、机遇也很大,新技术要成为创作“技术伙伴”,而非替代者。
北京广播电视台动画频道中心主任、北京卡酷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宾以《小兵张嘎》为例表示,在重大主题宣传不缺位的基础上,如何借助新技术创新表达和提升传播力,是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20多年前,《小兵张嘎》这部讲述白洋淀小战士成长蜕变的剧作,深受当时观众的喜爱。20多年后,采用AIGC技术重制的4K超高清动画长片《小兵张嘎》,不仅受到儿童欢迎,更唤醒了中青年群体的情怀。“这不仅是对老电影的一次精心修复,更是一次创造性‘转译’。在这个过程中,AIGC成为精品创作的‘超级协作者’,实现了效率的倍增与成本的优化。”张宾说。
北京影视动画协会会长、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动画研究院院长孙立军也提到,他曾带领团队利用三维技术、8K超高清技术,重现了水墨动画的魅力。这不仅是重复表现水墨的写意性,而是通过8K超高清显示屏,展现传统水墨动画无法呈现的宣纸作画的魅力。
“人工智能已经不仅仅是工具,更是创意伙伴。”马黎表示,应坚持艺术家的主导性和价值引领、审美情趣,推动会讲故事的工程学与有工程能力的美学相融合,让新技术真正为创作赋能。
动画作为“无需翻译的国际语言”,也正成为文化出海的重要载体。
“宝宝巴士”何以成为面向全球100多个国家发行的动画?宝宝巴士高级副总裁闫乃永认为,这缘于“尊重差异、关注儿童、传递真善美”。“讲好中国故事,不仅需要文化自信,更需要有温暖世界的胸怀。”闫乃永说,正是因为该系列动画对全球各地文化的尊重和对儿童差异的关爱,赢得了全球家庭的信任。
孙立军则从动画人才培养的视角提到,动画片要“走出去”,也要从人才“走出去”做起。对此,高校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可以看到,从技术加持到IP运营、再到人才培养,中国动画产业正逐步构建起新的支撑力量。当经典韵味遇上8K超高清技术,当童年记忆碰撞国际化表达,当传统水墨与AIGC创意交融,中国动画正践行着“世界有多大,动画就应该覆盖多大”。
业界人士表示,在文化根脉的滋养、科技革新的驱动、国际视野的引领下,中国动画将涌现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为全球观众讲述更多精彩的中国故事。(记者 田津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