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自2024年2月1日开播以来,中国广电主办的“重温经典”频道累计收视达140.2亿人次、32.2亿小时。《上海一家人》《甄嬛传》《闯关东》《苏东坡》《百年巨匠》等经典作品的持续热播,说明观众始终需要真诚、扎实的创作。这些作品不仅唤起观众们的怀旧情绪,更提醒创作者思考: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真正“被发现”“留得住”?
在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重温经典论坛”上,这个问题成为讨论的焦点。来自主管部门、制作机构和高校的嘉宾,从创作、修复、传播到记忆保存,展开了一场关于“经典如何被重新发现”的对话。
这种生命力首先来自创作的“真”。电视剧《中国远征军》《跨过鸭绿江》导演董亚春认为,史料是作品的根,人物是作品的魂,“导演不是一个炫技者,而是一个真诚的讲述者和严谨的历史还原者”。他表示,创作者只有从真实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影像才有可信度。编剧马继红也结合自己拍摄《外交风云》的经历进行了分享。剧中的关键场景即便只拍两天也要用一周时间搭景,为拍摄蓝色的大海坚持远距离转场,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正是作品能够“留得下”的底气。
但要让经典“留得下”,仅靠创作还不够。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主任王俊杰谈到,数字修复、高清再版、语义索引、互动展映等手段,使历史影像以更鲜活的方式回到公众视野。如今,借助交互、智慧导览技术,经典作品以“可视、可听、可感”的方式重新进入公众视野。这种“技术重温”,让观众得以重新靠近过去的情感。
与此同时,学术研究正在为这些影像留下更深的记忆。中国传媒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专家林卉介绍,她的团队开展“经典电视剧记忆”口述史项目,记录老艺术家的创作经历,但有些老人真正联系的时候已经不在人世了。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她说:“如果我们不去记忆,那这些老人的记忆可能就流失了。”在她看来,记录本身也是一种重温,它让经典从“银幕故事”回到“人的故事”,让时代精神有迹可循。在这一意义上,重温经典不仅是影像重现,更是文化的留痕。
讨论的落点需要回到当下的创作。观众之所以反复观看经典作品,不是因为怀旧,而是因为作品里有被认同的价值,有他们熟悉的情感。只有把握时代脉搏、贴近人民生活、坚持真实表达的作品,才有机会成为明天被重温的新的经典。
从创作到修复,从记忆到传播,经典之所以能“留得下”,正在于它被一代又一代人重新理解、重新激活。它让人们看到,真正能穿越时间的,不是技巧的炫耀,而是对现实与人心的真诚表达。
时代在变化,媒介在更新,观众也在变化,但经典作品被反复观看的理由始终一致:这些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也配得上被时间记住。重温经典,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让经典在当下继续发光。(光明网记者 张晨昊 实习生 张清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