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精品纪录片作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重要载体,能够传递文化根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如何打造纪录片精品,是纪录片行业从业者不断探索的课题。
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纪录片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纪录片呈现出这样几个突出的传播亮点。抗战题材等重大主题纪录片紧紧围绕重要时间节点科学排播,取得良好收视效果,在主题宣传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纪录片类型化的趋势凸显,精品纪录片的长尾效应越发明显;纪录片作品破圈传播增多,彰显大小屏融合传播的特点。这些特征无不向我们说明,顺应时代频率,赢得受众共鸣,才是打造精品纪录片的关键。
重大题材纪录片是承载主题主线宣传、国家宏观战略的重要载体,兼具引导社会舆论、凝聚社会共识的功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主任梁红认为,要铸就新时代“国家相册”,其背后离不开强化引领、打磨精品,坚持创新的探索与实践。北京广播电视台纪实科教频道中心主任邵晶也认为,作为纪录片人,在宏大叙事中,在流量为王是时代,要在行动、历史、独家和新媒体中找到“我们”的位置。
纪录片如何能在守正中创新、在变革中发展,赢得更多更广泛的受众,是一个重要课题。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陈洁认为,文化类纪录片要在高扬文化主体性中找到中国故事的中国表达,在展现纪录片思想性艺术性的同时提升其传播力影响力。吉林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台长刘金红介绍了吉林卫视打造纪录片特色的探索实践,通过精准定位、精品创作、主题编排及价值传递,吉林卫视逐步实现从“播出平台”到“文化IP”的升级。湖南金鹰纪实传媒有限公司(湖南金鹰纪实频道)总监章红伟则举出了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例子,这部纪录片从影像语言到音乐风格,从叙事逻辑到铺陈手法,皆贴合年轻受众审美,让厚重历史以轻盈姿态走进大众视野。
围绕纪录片应如何找准落脚点,破解创制难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特别节目部原主任、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闫东结合自己拍摄自然类纪录片的亲身经历提出,做纪录片首先是“学习”,其次是记住关键词“耐心”。上海广播电视台工作室负责人范士广表示,“真命题”存在于我们相信并不断追寻她的过程中,而不是预设和想当然。
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在创新中前行。腾讯在线视频节目制作部黑曜石工作室负责人朱乐贤提出,技术为当代纪录片带来三个核心价值,拓展了纪录片的“眼界”、重塑了纪录片的“语法”、提升了纪录片的“效率与精度”。山东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主任刘卫斌也介绍,山东卫视4K超高清频道中,4K超高清纪录片的播出占比超过30%,纪录片4K片源储备达20余部,总时长40余小时。
优秀纪录片的脚步不应局限于国内,更应主动走向世界。如何深耕纪录片国际传播,用真实影像讲好中国故事?知名纪录片导演、制片人梁碧波以深耕二十余年的实践经验为核心,结合曾获得国际纪录片节奖项等作品,阐述国产纪录片突破文化壁垒、加强国际传播的路径。五洲传播中心党委委员、副总编辑王媛媛结合工作实践,提出做好国际传播的四个关键词“知己”“知彼”“合时”“顺势”。
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是纪录片人这种疯狂的热爱,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人类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每个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而纪录片的生命力是无限的,它将成为人类发展伟大历史的相册、档案、语料库。(光明网记者 张晨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