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0月25日,“人工智能 + 基础教育”应用场景典型视频征集专题研训活动(上海站)在上海师范大学顺利落幕。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上海少年科学院、教育部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承办,猿编程协办,以“应用未来,智启未来”为主题,围绕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相关政策解读、场景应用、优秀教育类短视频案例解析、数字人视频制作与剪辑、活动征集要求与评审标准解读等核心模块展开。来自上海市黄浦区、徐汇区、静安区、宝山区、松江区、嘉定区等多城区教育学院教研员及百余位中小学校长、一线教师现场参会,聚焦AI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进行理念分享与实践探索。
当前,AI正加速重塑教育生态,国家层面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鼓励 AI 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深度融合;作为教育改革前沿阵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于2024年印发《上海市推进实施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4-2026 年)》,明确以 AI 优势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教学方法创新与治理能力提升。然而,如何把握 AI 更新迭代迅速、支持提示词交互等特性,将其创新性融入教学场景,成为一线教师普遍面临的困惑。针对这一需求,本次研训活动围绕政策解读、场景应用、案例解析、数字人视频制作、征集评审标准等核心模块展开,为教育工作者提供解决方案。

在嘉宾分享环节,多位专家学者与教育实践者共话 AI 教育新图景。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党委书记吴皓指出,该中心正构建“读本课程 — 赛事活动 — 展示平台 — 专家教师” 四位一体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通过校内外教育协同,助力青少年在 AI 时代实现全面发展;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副院长曾海军则强调,AI 正深刻重塑教育形态,推动教学与评价方式系统性变革,“教师应主动拥抱技术,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引领者与实践者”。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教授、教师培训部主任李宝敏以《GenAI 如何赋能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为题,并提出“技术只有解决教育教学的关键问题才有意义与价值”。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教授、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武法提,则从教育理念转型角度分享《AI 时代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创新》并提出,应从“知识传递”转向“思维培养”,推动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为现场教师指明理念更新的路径。
实践案例分享环节,上海市江湾初级中学副校长杨艳艳以《构建学校 AI + 基础应用场景,推动育人方式变革》为题,分享了该校围绕备课教学、作业设计、校本教研、智能学伴等关键场景,系统构建AI支持的应用体系,有效推动“教学评”一体化实施,为智能驱动、人机协同的教育新生态,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还有猿编程创新产品总监杨利君,立足品牌八年青少年AI教育体系的前瞻性实践积淀,以“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技少年”为使命,依托独创的“4C”培养体系,聚焦核心素养提升,通过“平台 + 内容 + 师训”一体化服务,全维度为学校构建适配基础教育发展的可持续AI教育生态。
除理论分享外,活动还设置AI实操与视频制作工作坊,百余位一线教师沉浸式探索AI在课堂教学、个性化学习、教育评价、教师研修、五育融合、教育治理等场景的应用价值。参与的教师纷纷表示,工作坊设计“接地气”式传递着前沿理念和实践参考,“后续将把所学经验转化为教学实践,让AI真正服务于学生成长”。

据悉,期间还举办了“人工智能 + 基础教育”应用场景典型视频征集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猿编程发起,面向全国基础教育领域征集AI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案例,旨在推动 AI 融入备课、辅导、教研等一线教育全流程,为 AI 与基础教育融合搭建交流推广桥梁。
本次活动积极夯实上海校内外教师的AI应用能力,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创作形式。未来,形成具有上海区域特色的“人工智能 + 基础教育”创新生态,也为全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上海经验”。(记者王一涵 文/制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