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李政葳 田津金)数字时代在科技与人文的双重驱动下,如何进一步做好圆明园遗址保护与利用?近日,由圆明园研究高校联盟和中国农业大学圆明园研究院举办的圆明园研究与保护2025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圆明园四十景数字化复原及应用》成果首次发布,并已部分应用于圆明园多个VR文旅项目。
本次研讨会以“推动圆明园遗址保护与利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数字化与圆明园大遗址保护研究、园林设计与生态环境研究、圆明园与清代历史文化研究三大议题,对28项研究成果进行研讨。

研讨会开幕式上,首次发布《圆明园四十景数字化复原及应用》成果。该项目是由圆明园管理处与中央美术学院人工智能与数字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历时两年合作完成。通过整合多源历史资料,对清代宫廷画家唐岱和沈源绘制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四十幅分景图进行对位、拼接与校准,组成一幅完整的圆明园四十景全景图;运用中央美术学院复原团队自创清代官式建筑模型数据库及参数化设计、模块化搭建等行业领先数字技术,辅以三维扫描、GIS等技术,完整地呈现了清乾隆九年(1744年)前后圆明园四十景的整体壮丽风貌。实现了建筑、植被、水系的精准还原,更以高精度三维数字模型的实时渲染与动态交互,再现了不同时间与气候条件下的圆明园盛景,不仅让湮没于历史中的万园之园以数字形态再度“复活”,还清晰地展现出大量古画中未能直观表达的图像信息及不同分景之间的空间关系。

目前,该成果已部分应用于圆明园多个VR文旅项目,并成为海淀区“三山五园数字资产数据库”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这些数字资产还将持续服务于文创开发、艺术展览、教育传播等多个领域。
开幕式后举办的数字化与圆明园大遗址保护研究议题中,与会研究者运用数字化复原、文本挖掘、参数化测量与实地勘察等多元方法,对圆明园大遗址进行了多维度解读。研讨内容涵盖了“镂月开云”景点中牡丹符号的文化与权力意涵、狮子林写仿所体现的审美转译与帝王意志、基于御制诗的园林空间感知量化分析、以及御碑与磴道等景观要素的体系化研究。这些工作不仅深化了对清代皇家园林象征体系与营造理念的认识,更从理论到技术层面为遗产的数字化存档、精准保护与价值阐释提供了创新性的思路与方法。
近年来,圆明园管理处持续推进遗址保护与研究工作,先后完成考古发掘、文物修复、生态治理等多项重要系统性保护工程,使这座百年遗址焕发新的生机。正觉寺、含经堂、如园等核心遗址的考古勘探与保护性修复取得显著进展,大量珍贵文物得以妥善保存。同时,园内水生态治理与山形水系维护工程持续开展,重现历史水系格局,提升了遗址区的整体生态环境。由圆明园管理处牵头、8所高校组成的高校联盟共同研究,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年学术研讨、一年成果展览”的研究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