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0月3日至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国际统一私法协会(UNIDROIT)亚洲跨国法中心联合主办的“数字资产的全球法治回应”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作为“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国际统一私法协会、欧洲法学会等国际组织及中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日本等多个国家与地区的法学专家、司法实务界代表和行业领军人物。与会嘉宾围绕数字资产在私法、监管、跨境交易、刑事治理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郑新业,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杨万明,国际统一私法协会秘书长Ignacio Tirado,原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原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张穹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杨东主持开幕式。
“数字资产的全球法治回应”国际论坛现场
郑新业表示,数字资产正以AIGC、稳定币和Web 3.0等不同发展形态推动全球经济秩序的深刻变革。数字治理的影响已超越技术范畴,其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数字资产带来机遇的同时,其隐含的风险亦不容忽视,数字资产运营交易、数字资产价值的分配过程其实也是金融稳定风险的分配过程,建立全球统一的治理框架已成为国际社会亟待解决的议题。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中国正在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治理路径。
针对数字资产治理,杨万明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共同完善数字资产国际治理规则,主动参与国际谈判,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推动数字丝绸之路发展,完善跨境规则;二是加强数字治理国际法治合作,中国已初步搭建数据权益司法保护规则体系框架,未来要推广中国经验,发挥专业法院作用,健全监管机制,打击违法犯罪;三是深化数字治理基础理论研究,法学会牵头组织跨学科研究,国内高校与国际组织密切合作,未来要加强国际数据治理政策和规则研究,提出中国方案。
Ignacio Tirado阐述了法律与科技协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他强调,在数字时代带来的全球机遇面前,各国亟需采取渐进式立法与组织建设策略,重点关注流程重构、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应用三大核心领域。他呼吁,各国与国际组织应把握技术机遇,不仅要发展先进技术方案,更要构建支撑全球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框架。
“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已取得显著成就,也在数字资产法治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张穹举例说,在研究层面,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涉外法治大模型,凭借高质量法律知识库、多语言法条检索、法条增强生成与深度法律推理四大核心功能,为数字资产国际治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在实践层面,2025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北京三中院联合承担的最高法院课题实现成果转化,在北京产权交易所首创涉案虚拟货币境外合规变现机制,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北京模式”,为涉案数字资产处置开辟了新路径。
本次论坛设置两大核心议题。“UNIDROIT数字资产私法原则的解释与理论深化”议题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叶林主持。国际统一私法协会秘书长Ignacio Tirado在主旨报告中阐释了UNIDROIT原则如何为数字资产市场提供法律确定性。随后,UNIDROIT首席法律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黄美玲,剑桥大学法学院院长Louise Gullifer、法国里昂天主教大学法学院院长Michel Cannarsa、华东政法大学校长肖凯及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特聘教授曹守晔,分别就数字资产权利框架转型、交易规则、智能合约、跨境交易及跨境破产法律冲突等议题展开报告。与谈嘉宾欧洲法学会会长Teresa Rodríguez de las Heras Ballell、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邱鹏、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陈立、连连数字科技首席执行官辛洁、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尹旭、讲师陈哲立等嘉宾则围绕“UNIDROIT原则的中国实践”展开多角度对话。
“数字资产的全球法治回应”国际论坛现场
“数字资产私法与监管法的交叉演进”议题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熊丙万主持。欧洲法学会会长Teresa Rodríguez de las Heras Ballell就数字资产强制执行问题发表主旨演讲。日本上智大学原副校长森下哲朗、巴黎西岱大学教授Pauline Pailler、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申卫星、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赵磊、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许多奇、台湾大学法律学院副教授杨岳平、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三级高级法官许浩及海南开放大学党委委员朱绵茂,就加密资产监管、数据与数字资产制度对比、稳定币监管、加密资产借贷、虚拟货币的刑事治理及香港稳定币实践等方向作了报告。与谈环节中,沈阳师范大学校长杨松、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法律事务部总经理孙晓勇等嘉宾就数字资产协同治理与本土化路径展开进一步探讨。
论坛期间发布的两部学术研究成果(著作)
在成果发布环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发布“涉外法治大模型2.0”及数字资产法治与区块链应用学术研究成果,后者包括《重塑21世纪金融权力——法定数字货币、稳定币与跨境支付新格局》《加强数字货币的智慧治理——监管技术体系架构构建》两部著作。直面法定数字货币对国际金融秩序的冲击、稳定币的法律定性等前沿议题,为数字金融权力分配、跨境支付规则建构进行系统性理论阐释。同时,发布了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科基金专项课题形成的共票生态平台系统原型等系列成果。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就进一步深化学术研究合作达成重要共识,确认了进一步推动数字资产法治研究的国际协同与创新发展的研究方向。
“本次论坛汇聚全球智慧,在数字资产的法治根基、监管框架与司法实践等领域凝聚了重要共识,为构建包容且安全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了关键思路。”杨东倡议,全球学界、实务界与监管机构应延续合作势头,通过定期在世界各地举办数字资产法治论坛,共同应对数字资产在立法、执法与司法层面的新挑战,为营造公平、有序、创新的全球数字资产生态注入法治动能。(雷渺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