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相声艺术如何做到守正创新?在近日举行的“薪火相传 时代新声”专题研讨会上,北京曲协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伟建认为,需回归百姓生活,让它成为传递快乐的重要媒介。
“首先,应重拾歌颂型相声,以幽默记录社会进步与民生改善,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时代脉搏。其次,表演要敢于融合新元素,借鉴其他喜剧形式,使相声更符合当代审美;同时不忘传统,通过设置致敬经典、原创与传承环节,夯实相声根基。”李伟建说。
本次活动作为2025北京文艺评论热点现象研究系列研讨之一,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评协、北京曲协、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承办。北京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表示,相声艺术的生命力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观照,必须坚决摒弃浅薄的网络段子堆砌,真正沉入生活沃土,把握时代脉搏。
围绕部分相声作品缺乏完整叙事,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一课题,北京曲协第四届副主席、第五届名誉副主席崔琦认为,优秀相声作品需要完整结构和生活底蕴支撑,如《夜行记》《纠纷》等经典作品之所以成功,在于创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素材,塑造了鲜活人物形象,并通过艺术加工引发观众共鸣。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笑非,以拥抱潮流是不是曲艺的破圈之道为切入点,阐述了当今相声艺术的现状。他表示,“拥抱潮流”是破圈的关键,但需厘清其内涵。潮流分为“流行热点”与“时代风潮”两类。合理运用网络热梗、时尚元素等“流行热点”,能短暂吸引观众,但过度堆砌易引发审美疲劳,难以持久。
“相比脱口秀的轻松节奏,部分相声作品铺垫过长,容易让观众走神。当代创作或可借鉴脱口秀的节奏把控与话题切入方式,增强现场感染力。”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学术秘书杜蕾说。
作为一名长期推广传统艺术的大学教师,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孟梅表示,相声并非失去了观众,而是缺乏引导观众接触的机会。创作者应深入不同年龄群体的生活现场,而非想当然地堆砌网络热梗,真正的创新应以深入生活、尊重艺术规律为基础。
北京曲艺团青年相声演员、获奖演员代表王梓鑫也谈到,创新不是盲目跟风。当下各种喜剧形式层出不穷,相声创作者不能简单照搬sketch或脱口秀,相声有其独特艺术内核,需要坚守自身底线。
“大学生相声创作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创意难以成熟转化,文本存在硬伤;二是表演技巧尚显稚嫩,对小剧场风格模仿较多,缺乏对不同舞台的适应能力;三是校园题材挖掘不足,未能形成鲜明的大学生相声标签。”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曲艺学研究生关英英希望,未来加强专业演员与高校社团的交流互动;行业前辈应以更开放心态看待年轻人的“出格”创意;大学生演员需保持热情,在实践积累中不断提升。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所长、北京曲协副主席、北京评协副主席蒋慧明,从老舍先生20世纪60年代发表《健康的笑声》《多编好相声——在相声座谈会上的讲话》谈起,结合当下的时代语境,认为相声艺术自身所特有的传统文化基因和创演规律,是相声传承与发展所必须守的“正”;而传统与科技的融合、对传统题材的时代表达等多维度的尝试与探索,则是可以创造的“新”。(记者 李政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