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河南郑州,有“三条黄河”体系,即原型黄河、模型黄河、数字黄河,它们“形似”更“神似”,始终随时代发展守护百姓安澜。“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期间,媒体采风团实地探寻黄河保护治理的关键科研其中一环。
黄河下游小浪底至陶城铺河段动床实体模型展示厅
黄河自巴颜喀拉山奔涌而下,拐过九曲十八弯,却在郑州北郊一处灰蓝色厂房 内“静”下来。步入“黄河下游小浪底至陶城铺河段动床实体模型”展示厅,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夏修杰介绍,该模型聚焦黄河下游极具游荡性、过渡性的河段,这里悬河形势最严峻、滩区人口最密集,防洪威胁最大、最难治理。按照1:600水平比尺、1:60垂直比尺构建,精准复现黄河下游299公里长的游荡性河段和165公里长的过渡性河段。800 米地面水槽每秒可造2米多高“人造洪峰”,48小时就能预演全年可能出现的险情。展厅内,1:1 复刻的绿荫控导工程格外醒目,脚下是混凝土,眼前泥沙形态自然,如见真实滚滚浪涛。
展厅中按1∶1比尺复刻的绿荫控导工程
2025年,黄河下游河道模拟升级改造基本完成。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黄科院)自主研发国内首例河工实体模型地形智能一体化设备。“模型黄河”拥有世界最大的洪水模拟试验平台与人工降雨系统,4000多台(套)仪器设备中,测控自动化系统、人工模拟降雨系统、底泥声学综合探测系统,均达国际领先水平。“当水面涌起一道浑黄的‘S’形弯道,真黄河十年的冲淤演变,模型几十个小时就能完成,数据直送防汛抗旱指挥部。”夏修杰指着河道流域图说。
难道模型不会失真吗?模型的精准度有实例。2018年汛期,真黄河曾发生斜河,专家提前两周在模型中观测到相同河势,提前抛石加固,保住了滩区1.6万亩耕地。夏修杰表示,模型与卫星遥感图像比对误差仅几毫米,借助“数字孪生”系统,“模型黄河”与“数字黄河”同步运行、互相校准,黄科院在多沙河流域模拟研究领域也位居世界前沿。
沿着边缘走出“模型黄河”展厅,来到“水土流失试验厅”。作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平台,这里总建筑面积5265㎡,单层框架建筑高24米。核心“神器”是一套人工降雨系统。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副总工申震洲介绍,该系统可模拟自然界的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特大暴雨等多种雨强(0.2~3.0mm/min)的降雨过程。22米高的装置让95%以上的雨滴达到预设“终速”,能精准模拟土壤击溅侵蚀,提升水土流失预测预报精度。
工程师们正在收集配比泥土样本
藏着这条“迷你黄河”让科研专家们深知,唯有将每一条冲沟、每一粒泥沙记在心里,才能在风雨来临时给出守护答案,保持对自然敬畏与科研执着,无需华丽烟花已获认可。“真黄河日夜奔流,而我们‘模型黄河’必须比它更早醒来。”在试验厅内,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工程师张羽飞与研究生蹲地收集泥土样本,取样、封装、贴标签再送检分析,为河道治理决策提供坚实支撑。(光明网记者 王一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