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年来,文化领域融资规模出现较大幅度滑坡。据统计,2023年主要资本市场总融资额为639.4亿元,仅为十年前的五分之一左右(2014年融资额超过3200亿元)。在融资规模下降的同时,资金短期导向愈发突出,回收周期明显缩短。具体而言,2022年至2024年,文化领域长期融资(如私募、并购)占比逐年下降,2024年上半年降至30%;而短期融资则持续攀升,仅短期债券便占总融资额的45%。故而,从发展阶段来看,在如今AIGC等关键技术爆发期和文化产业全球产业链调整的窗口期,需要“耐心资本”来支撑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文化科技融合的不断深化,文化创作生产周期延长、投入成本上升,需要“耐心资本”长线托底。与此同时,电影、动漫、游戏等作品中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其创制不仅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投入,且往往历经数年方能打磨完成。例如,好莱坞头部大片的制作成本普遍超过1亿美元,迪士尼计划未来10年在全球主题公园投资约600亿美元,“Disney+”在漫威系列内容的年度投入通常高达数亿美元。在制作周期方面,电子游戏《黑神话:悟空》从立项到发布经历6年时间打磨;动画电影《哪吒2:魔童闹海》的制作周期也长达5年,仅一分钟的“陈塘关大战”就耗时半年,导演饺子一度只能抵押个人房产筹资支付工资和后续制作费用……“高投入、长周期”也让文化产业的投资风险不断提升。以电影为例,2024年国产电影备案立项总数超2700部,但实际完成拍摄并上映的仅430部,上映率不足16%。2021-2024年投资回报率为正的影片占比仅为5.3%。因此,文化产业需要“耐心资本”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从而有效托底我国文化产业生态,突破“长期投入高-预期回报低”的产业困局。
文化产业已进入以IP为纽带的大生态模式,产业链长度和复杂度大大提升,需要“耐心资本”支撑联动。数字文化平台的蓬勃发展,不仅汇聚了海量内容和用户,更重要的是,通过重塑产业信息流和价值链,降低了文化内容在不同业态间流转的交易成本,推动了IP产业链在我国的发展壮大。例如,腾讯的《斗罗大陆》IP从网文爆款,到播放量600亿次的动漫作品,再到改编游戏累计流水突破百亿,历经了17年培育和打造。而随着我国IP产业链的不断发展,上下游也拓展到多媒介开发、衍生品拓展及线下落地等越来越多的环节。正在热映的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上映前就与超30家知名品牌达成合作,提前规划汽车、游戏、潮玩、主题餐饮等多个领域的项目,仅上海联和电影院线周边衍生品销售额目前就超过700万元。如今火爆全球的Labubu,也是泡泡玛特在IP研发上坚持长期投入的结果。构建IP产业链既需要企业长期重投入的强信心,更要资本“以投资时间,换增长空间”的深层绑定,最终实现双向成就,互惠共赢。
文化内容创作生产呈现轻量化、个人化趋势,创意主体孵化周期长,需要“耐心资本”支持成长。轻资产是文化行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小微文化企业数量占我国文化企业总数80%以上,在有的经济发达地区甚至超过90%。因此,缺少抵押物、无形资产估值难等融资难题在文化领域较为突出。随着平台模式成熟,以及AIGC技术的突飞猛进,在文学、视频、音乐等领域将出现越来越多的独立创作者,当前基于价值判断的传统投资模式难以匹配海量个体创作者分散化、个性化的投融资需求,融资难度将会进一步提升。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职业主播数量突破3880万,年增长率157%。由于内容竞争越发激烈,创作者为了制作高质量内容,投入的设备、人力、版权等成本不断增加。有统计称,大部分UGC视频成本100-500元/条,而高质量UGC视频平均制作成本可达5000元/条。虽然,网络平台会给初期创作者相应的资金支持,如阅文集团为签约作家前三个月提供每月1500-4500元的新书补贴,达到成绩基准线的作品还将继续获得每月1000元的写作奖励。但相较于个人创作者较长的成长周期而言,仍难以覆盖其创作和发展需求。因此,创作者们更需要依赖平台化、多样化的 “耐心资本”来支持其创作和品牌的持续成长。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因投资周期长、风险程度高、价值评估难等特点,大幅制约了社会资本进入意愿,但无论是其精品内容创作、产业生态构建还是人才队伍培育,都迫切需要“耐心资本”给予支撑。如何有效引导并吸引“耐心资本”进入,已成为破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未来,或将需要在风险管理、资本供给、政策环境、融资创新等方面协同发力:
一是构建“外引+链投”的运作模式,降低投资风险。培育具备跨业态整合能力的文化旗舰企业,增强盈利稳定性,吸引外部耐心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依托生态产业链内大型企业的专业判断,鼓励对产业内优质中小文化项目开展链投(如技术合作、IP孵化),激活产业内投资活跃度。通过两方面协同发力,系统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有效降低投资风险。
二是拓宽长期资本渠道,完善投资评价体系。引导中央政府补充文化产业母基金,推动地方政府设立文化专项基金,建立多层次文化产业资本供应体系,分层聚焦国家前沿业态、地方特色产业、小微主体孵化,推动“长钱”有序进入文化产业。改革国有资本投资考核机制,对高价值文化项目采用长周期考核,增加“文化影响力”“产业链带动”等非财务指标,合理包容阶段性波动。
三是破除投融资障碍,强化政策激励与风险保障。推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质押融资,建立统一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降低版权交易成本,推广“版权收益权质押”等金融工具,探索建立中央及地方政府协同的税收优惠与风险补偿,对长期投资文化产业的资本减免所得税,建立文化专项风险补偿子基金。
四是营造稳定可预期的监管环境,降低行业政策风险。文化产品的核心在于内容创新,而内容审核标准的清晰性、执行流程的规范性及决策过程的透明度,是提升文化产业企业与资本长期预期的关键所在。应着力构建清晰、规范、透明的文化内容审查监管框架,探索运用AI审核技术提升效率。(王洋 贺泽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