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前,文博考古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中国故事如何能更好走向世界,用国际化的语言被理解和接受?
近日,2025微博文化之夜在郑州举行,百余位文化名家、专家学者围绕保护、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解码文化基因的主题进行分享与讨论。活动期间,还举行了“豫见文博 黄河论道”圆桌对话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对谈”跨界沙龙研讨会。
石窟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数字化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石窟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上。哈佛大学CMLAB-Digital Gandhara特聘研究员邵学成以阿富汗巴米扬石窟为例,介绍了数字化技术在遗产保护方面实际应用的起源。
邵学成表示,该石窟曾在战乱中被毁,考古学界感到文化遗产保护存在严重危机,也在思考用什么样的先进技术才能留下它的影像和信息。此后,考古学界开始大力推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我们要证明一件事情,就是无论是战乱还是自然灾害,都毁不掉文化历史,我们一定要进行另外一种保护,也就是数字化保护。”邵学成说。
“文化遗产已经超越当下很多的摄影,我们不仅看到视觉的传播,更要看到对文化脉络的传播。”敦煌研究院艺术研究部副部长、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摄影委员会理事孙志军,从摄影角度介绍了如何用数字化技术更生动地记录文化遗产。
“传播好石窟文化,要通过考古研究、通过价值阐释,把他们的故事讲述出来,给大家呈现一个真实的立体、生动的形象。”龙门石窟研究院研究员、河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专家库成员焦建辉介绍,近年来,龙门石窟除了加强遗址系统的建设、开展文物本体的保护外,还借助数字化技术和洛阳市的影响力,打造数字龙门,让游客有沉浸式体验。
焦建辉表示,保护是保护遗址本体,传承是传承好龙门的文化。为此,他们希望将碑刻题记中的历史信息以及石窟造像背后的家国情怀、儿女情长、手足情深等生动展现出来,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历史的声音传播出去。
随着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如何让中国故事更好地走向世界,用国际化的语言被理解和接受,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阅文集团海外业务总经理王中杰认为,网文出海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在保持自己故事内核、文化内核不变的基础上,更好适配海外环境,因为网文作为文字载体,其中的故事内核和文字魅力与传统文学是一致的,并且国人与海外用户情感同频,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一致的。
湖北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吱吱也提到,从感情出发,让小说在情感方面更有带入感,从而跨越文化的差异,是目前网文出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
“一个好的IP在海外不应该只是单纯短期收割,而是要更长线地运营,希望当地用户跟这个IP产生共创,真正体验这个IP,感受中国文化魅力。不管从商业逻辑、文化魅力还是中国文化自信上来讲,这都是下一阶段的核心出海方式。”王中杰说。(光明网记者 张晨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