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前,网络文学领域的侵权形态已从简单搬运复制,演变为依托AI“洗稿”、跨媒介改编等多重路径的系统性挑战。
当侵权行为不再只是偶发的个案,而是演变为结构性挑战,网络文学平台也在不断从“内容提供方”转向“行业治理责任方”。
平台治理不是单一的审查行为,而应成为“培育新型创作价值观”的载体。
面对AI“洗稿”、跨媒介搬运等侵权问题日益复杂化的趋势,平台如何履行治理责任、建立制度保障,成为目前影响网络文学行业健康运行的关键要素。那么,平台代表与作家对这些问题怎么看?
侵权形态持续演变 行业生态面临系统性挑战
当前,网络文学领域的侵权形态已从简单搬运复制,演变为依托AI“洗稿”、跨媒介改编等多重路径的系统性挑战。以短剧、动漫等内容形态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链,在快速生产与流转中,往往对原创内容形成模糊甚至彻底脱钩的使用方式。这种“低门槛整合+高密度改写”的创作机制,使原创者的劳动成果频繁被侵犯,也给行业规则带来新的压力。
番茄小说执行总编辑乐力介绍,目前番茄小说平台签约作者超过60万,作品数量超过80万部,在维护这一庞大内容体系的过程中,平台必须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平台治理不仅是技术上的内容审核,更是价值上的清晰表达。我们希望通过严格的内容管理与行业协同,引导创作者守住原创底线,也为行业建立长期信任机制。”
平台应在日常运行中强化“内容守门人”功能,而不仅是作品的上架渠道。知乎执行总编辑张静雅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我们与创作者的关系是共生的,一旦平台内容被大量侵权,受损的绝不仅是作者,还有平台自身的内容生态。”
作家柠檬羽嫣也坦言,AI时代的到来,让侵权问题变得更加隐蔽和复杂,“从一个作品里取设定,从另一个作品里取人物关系,再从第三部作品里整合事件走向,这些组合在一起就成了新的‘故事’,但这对原创作者来说是不公平的。”她建议应从制度上明确“创作源”的识别机制,并呼吁平台分设“纯人创作”与“人机融合”赛道,保障不同类型内容的公平展示与透明标识。
平台引领协同治理 构建内容产业责任共同体
当侵权行为不再只是偶发的个案,而是演变为结构性挑战,网络文学平台也在不断从“内容提供方”转向“行业治理责任方”。
作为内容承载与发布的主要场景,平台不仅要对作品质量负责,更应在版权伦理、内容秩序上承担起主动作为的责任。“我们始终认为,是否能维护原创者合法权益是平台生态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变量。”在乐力看来,平台治理能力强、生态稳定,原创热情和优质内容才能形成正向循环。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张静雅的认同。张静雅坦言,在当下语境中,平台若缺乏清晰的价值判断与响应机制,容易导致侵权链条快速滋生并固化。“很多AI生成内容一夜之间在多个平台扩散,如果平台没有意识到其风险,任其传播,不仅会对原创作者造成伤害,更会在用户中传递出错误的价值信号。”
张静雅说,平台不应试图将责任外包,而是要通过系统设计将权责清晰化、行动透明化。对此,知乎已从机制层面建立起打击侵权与识别AI内容的常态化流程,并与创作者维权形成联动机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社会参与治理机制,例如通过设立举报奖励机制,调动用户共同参与版权监督。”
此外,业内人士普遍认同平台间的联动合作是下一阶段版权治理的核心趋势。乐力介绍,番茄小说已与多个网文平台建立“绿色通道”合作机制,在作品原创性认定、抄袭投诉处理等环节实现快速响应,体现出行业内部共同维护版权正义的意愿。
石墨文档生态渠道副总裁张浩则提出,从“创作源头可回溯”角度看,平台还可进一步在创作工具层面提供结构化存证支持。他以石墨文档为例,说明平台可通过记录作者每一个落字、每一次编辑的过程数据,构建出完整的“创作轨迹”,为日后版权归属提供系统证据,“这不仅是技术保障,更是对原创精神的制度守护。”
厘清技术边界责任 平台引导创作秩序回归本源
面对AI技术加速融入内容创作的现实,网络文学平台不再仅是调度技术的执行者,更是逐步走向价值边界的设定者、行业规范的倡导者。
张静雅表示,在当前的AI语境下,一些AI改写作品混入纯原创内容区,正在不断冲击用户对平台内容的信任结构。“我们在网络文学频道坚决禁止AI生成作品的发表,同时在社区内容中对AI生成内容进行明显打标,赋予读者充分的知情权。”她表示,AI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不加区分地混淆作者创作身份,破坏了正常的评价体系和价值判断,“平台必须勇于承担内容分流和分级管理的责任。”
来自作家群体的声音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现实焦虑。柠檬羽嫣说:“我们希望平台能将‘纯人创作’和‘人机协作’作品分赛道展示,不让依赖AI的内容参与到与原创者同台竞技的评价体系中。”
值得关注的是,平台的治理还需兼顾教育功能与文化引导。在长期运营中,知乎、番茄小说等平台均已建立起针对创作者的内容宣教机制,通过专题培训、行业倡议等形式,引导作者明确平台规范与行业底线。乐力表示,番茄小说及其旗下红果短剧在组织创作者活动时,均将版权意识作为必修内容,“我们会与编剧、短剧从业者反复沟通平台态度、判定标准与违规处理方式,明确告诉大家创作的底线不能碰。”
张静雅补充说,平台治理不是单一的审查行为,而应成为“培育新型创作价值观”的载体,“我们愿为愿意走正道的创作者提供更好的支持,也愿意在技术和制度上为他们提供保障。”她强调,平台最终要达成的不是流量分配的再平衡,而是价值结构的重塑。(记者 张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