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工信部披露的鸿蒙生态数据——超11.9亿台设备、720万开发者、450家伙伴——宛如一幅壮阔的“数字清明上河图”,其背后的开源之力,远非技术共享这般简单。在笔者看来,开源正以“新型生产关系”的身份重构创新生态,成为新质生产力跃升的关键引擎。
开源本质上是一场“生产关系的革命”。传统工业文明强调封闭产权与线性竞争,而开源以“代码共有、协作共创”为特征,如鸿蒙生态中“以软补硬”“开源传播”的模式,将无数分散的开发者、企业及用户编织成一张动态协作网络。这种“开放协作”的硅基文明生产关系,突破了物理世界的资源与地理限制,让创新要素在数字空间高速流动、碰撞、融合,从而极大解放了“技术生产力”。
更深层看,开源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驱动力。工业时代以资本和机械为核心,而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智力资本”的裂变式增长。开源通过“零边际成本”的代码复用与持续迭代,如鸿蒙快速汇聚全球智慧,实现了对传统操作系统开发范式的颠覆。它使“创新民主化”,让初创企业乃至个人开发者能站在巨人肩膀上创新。这种“集体加速”模式,正是新质生产力“质优”与“高效”的典型体现。
尤为可贵的是,中国正从开源“参与者”向“规则塑造者”跃升。鸿蒙的崛起不仅打破了操作系统垄断困局,其“生态优先”策略更开创了基础软件发展的中国路径。这证明,在开源塑造的新赛道上,我们完全有机会依托庞大市场与工程师红利,将技术话语权紧握手中。拥抱开源,不仅是拥抱技术,更是拥抱一场重塑经济格局的深刻变革。(谢先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