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数字化频道> 新传媒 > 正文

AI写不出心灵之歌

来源:光明日报2025-08-01 17:18

  作为一名原创音乐人,我常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只要给出指令,歌曲即刻输出:微软小冰已创作出数千首歌曲,OpenAI的Jukebox能模仿任何音乐风格,那你们这些音乐人还用那么执着地去创作、去制作,去演出吗?人工智能是不是会席卷整个原创音乐圈?音乐创作和很多岌岌可危的行当一样面临消亡?

  不得不说,人工智能的出现,的确在加速音乐创作的变革进程,它可以在短时间海量搜索后,准确给出音乐风格,比如国风、摇滚风;也可以给出很多丰富的音乐元素,比如各种器乐的混搭;它甚至可以替代很多制作人的工作,生成结构完整,甚至富有创意的旋律。但这种“创作”的本质上是统计概率的游戏——你给定一个起始音符,AI会计算出下一个最可能出现的音符,它就是为了创作而创作,准确却不鲜明。

  从哲学层面看,AI缺乏人类可触动的感受,而这正是艺术创作的原始驱动力。音乐之所以动人,正因为它承载了人在社会中的挣扎、热爱与苦痛。但AI没有“自我”,也就没有需要通过艺术表达的生存焦虑。AI永远无法体验人类的生存境况——它的选择是无限搜索下冰冷数据的集合,而我们的选择是必须为这些选择负责甚至付出代价。AI创作没有需要对抗的命运,因此,它的“创作”必然缺乏生命体验,它不可能拥有那种穿透人心的力量和艺术表达的张力。所以,尽管AI创作可以拥有那些堆砌出的华丽辞藻,严丝合缝的排比押韵,单句读或单段读时也许挺好,但是完整读时,又觉得主题并不鲜明,所以很难出圈,甚至很快会被遗忘在大数据的海洋中,无疑,它写不出灵魂之歌。

  如何写出灵魂之歌?那就必须要有刻骨的生命体验。我有首作品《阿果吉曲》是为逝去的女儿而作,每一个音符都浸透着父亲的泪水;《别知己》中“月亮冷冷地挂在天上,它也知道明天将是一场离别”,勾勒出的是人类共通的心绪。而当我在《孤独的王》中唱出“你笑我看不破镜花水月,我叹你不懂我情深义重”时,这种感觉是AI无法理解的,它无法感知“孤独”为何物,因为它的“存在”方式与人类截然不同。AI可以完美模仿音乐的形式,却永远无法复制出经过生死,经过疼痛后的那种源自生命体验的灵魂震颤。“天就快亮了,我的心却哭了”,我传递的是特定人生时刻的独特体验,这种体验无法被简化为数据。我也在思考,《西楼儿女》中“陌生的朋友你请听我讲,许多年前我也曾有梦想,想过满载荣誉回到家乡……”这样的歌唱,为什么能一下子就让千万人的心破防。那是因为我们都有奋斗的艰辛,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梦想的执着。当几次闯荡,都落魄回家时,我坐在门前的小板凳上,看着晚霞慢慢消融,我最想唱出的就是这句,它也是漂泊游子们的共同心声。

  无疑,那些能留下的民族音乐无不是来自生活的滋养和生命的召唤。深深扎根生活的作品,都是从生活中来,从人民中来的,它不是刻意的体验,它是你的日常,和家人一起做饭、洗碗,和朋友一起聊起的乡愁和回忆,是那些在社会中历练出的坚忍和仍不放弃的勇气;它也不是被雕琢而出的,而是在坚持读书中,在田间地头采集的劳动之歌中,在传统婚丧嫁娶、祭祀祖先神灵的风俗音乐中,在对各民族古老文化的探索中,逐渐集聚起的能量。它可能都押不上韵脚,却是对生活深深的感悟,是对生命的深刻理解,是由此及彼的,从内心出发,引发强烈共情的歌声。而AI的“创作”只能是对声音档案的考古挖掘,鼓点似乎是那个鼓点,但很难敲击在人们的心上。当我在《五十年以后》中唱道“我希望五十年以后,你还能在我左右”,这简单直白的歌词背后,是对亲情、对时间独特的理解方式,这种文化密码无法被算法破译。其实,我们的文化基因已经形成了人类创作者自己可能都意识不到的审美潜意识,那是刻入民族文化骨髓中的“审美习惯”。在这个算法日益渗透艺术领域的时代,人类创作者的最大优势恰恰在于:有疼痛的记忆、会感受消逝的爱情、能体味对死亡的真切认知,正是这些才让我们的艺术创作有了深度与温度。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技巧的完美,而是灵魂的真实。在这个意义上,AI写不出灵魂之歌不是技术的失败,而是人类依然拥有人性的证明。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民族音乐走出地域,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那些打动人心的作品,往往产生于创作者与时代紧密的关联中,也是从本土出发对世界的凝视。贝多芬在耳聋后创作《第九交响曲》,是人类理想的终极赞歌,而印第安的名曲《最后的莫西干人》唱出的那种沧桑和辽阔,让你瞬间想去了解这个民族;还有来自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的著名乐队恒哈图,将传统呼麦艺术推向世界后,“喉唱”技艺也让全球听众为之震惊,让音乐传递出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与万物有灵的隐喻。我们有《黄河大合唱》——人民抗日之歌,那是民族历史独特的叙事,作为经典被代代传承。这些振聋发聩的作品不仅传承了下来,还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实现了跨文化传播。

  在当下,我们不能拘泥于来自生活原生态中那种裂变中生发出的不完美颤音,还应该学会利用先进技术,使之更有传播力。我也试图将超越我年龄的那些民族音乐,比如来自彝族地区古老的“口弦”进行现代表达,我也希望民族元素都能被先进技术重新包装,成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声音。我们在守护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价值时,也不要全盘否定AI音乐的辅助功能——它可以成为人类创作者的高效工具,帮助完成编曲、和声等重复性工作。但创作的灵魂必须来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验。正如荷兰文化理论家约斯·德·穆尔指出的,数码时代真正的艺术不是与技术对抗,而是找到技术与人文的新平衡。也许未来最理想的创作模式是:让AI处理音乐的技术层面,而人类负责提供那些只有血肉之躯才能产生的生命洞见。

  (作者:海来阿木,系音乐人,四川省青联委员、成都市文联副主席)

[ 责编:赵鹏超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俄“海上联合-2025”联合演习开幕

  • 直击承德六道河镇救援现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4月10日,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昆山镇三公山茶叶种植基地,千亩高山野生杜鹃在翠绿的茶园之间绚丽绽放,美轮美奂,美不胜收
2025-04-10 15:13
2025年4月1日,北京怀柔慕田峪长城内外山花盛开,美丽的春花把古长城打扮的多姿多娇,犹如春天里一幅壮美的风景画
2025-04-02 15:44
2025年4月1日,船舶航行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境内的引江济淮航道上,标志着菜子湖湿地候鸟越冬季禁航结束,菜(子湖)巢(湖)线恢复通航
2025-04-01 15:40
2025年3月31日,江苏苏州吴中区光福镇,太湖之滨,桃花、樱花、油菜花等竞相绽放,生态优美,春景如画
2025-04-01 15:31
用镜头记录城市更新 青岛首届“百家媒体看改变”活动圆满闭幕
2025-03-20 10:14
"昭君杯"首届全国老年合唱大赛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正式启动
2025-03-19 16:10
2025年2月25日,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新市金沙江特大桥施工现场,工人正加紧施工。
2025-02-26 15:41
2025年2月7日,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月明村一大片梅花竞相开放、灿若红霞,游客和市民前来游玩打卡,尽享春日的快乐和惬意
2025-02-08 14:52
2025年2月5日,福建省福清市石竹山风景区,一场非遗英歌舞、建瓯挑幡等非遗表演正在进行,让游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和游览品质
2025-02-06 15:55
2025年1月20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城市中央公园内,游船与湖水、植被、高楼相互映衬,呈现出一幅冬日多彩美丽生态画卷
2025-01-20 15:30
2025年1月16日,受低温天气影响,山西省运城盐湖出现冬季独特的“硝花”景观,水面上的硝花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2025-01-16 15:56
一位“行者”行走在广袤的沙漠中,遮掩着绝世的面庞,一面“古镜”掩埋于厚重的沙下,刻满了时间的裂痕。
2025-01-13 17:25
2025年1月9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白雪皑皑,雪景如画
2025-01-09 15:24
关爱卡寒假公益行 助力云南各族青少年儿童梦想起航
2025-01-08 14:42
2025年1月5日,在山西太原南站开往呼和浩特东站的D4022次列车前,游客自拍合影。
2025-01-06 16:01
2024年12月8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岑城镇木榔村,生态田园中阡陌纵横线条分明,冬韵如画。
2024-12-10 16:48
2024年12月10日,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4-12-10 16:40
2024年12月6日,古城苏州街头,成片的银杏、红枫等树木色彩斑斓满目缤纷,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2024-12-06 15:48
2024年12月6日,初冬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花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护花卉。
2024-12-06 15:48
2024年11月30日,初冬时节,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文化园内,树木换上"新装",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往赏景。
2024-11-30 18:3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