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国家全力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青岛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聚焦芯片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以“责任筑基、产教贯通、创新引领”为核心,创新构建“三型育人、三方协同”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产业输送兼具工程实践能力、产业视野和创新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这一探索为地方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了示范样本。
响应国家战略,构建人才培养新范式
集成电路产业是支撑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石,其发展水平直接关乎国家科技竞争力。面对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深度调整的挑战,教育部《关于加强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意见》明确提出,需建设跨学科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强化产业链全链条人才培养能力。青岛大学作为山东省属高校中最早开设集成电路方向的高校,主动承担起破解人才瓶颈的使命,通过“三型育人、三方协同”模式,开创了地方高校集成电路产业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集成电路产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在于技术专精,更需具备产业全局观和社会责任感。青岛大学以“专业能力+产业思维+职业责任”三维联动体系为核心,着力破解传统工科教育中“重技术轻素养”的矛盾,锻造复合型产业领军者。同时重塑专业内核和课程体系,将《工程伦理》、《工程经济决策》和《工程项目管理》等交叉课程嵌入教学体系。学生在学习芯片设计、制造等核心技术的同时,系统掌握产业经济分析、项目风险管理等知识,推动其从“单一技术员”向“懂技术、会决策、守底线、善协作”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学院聘请“中国集成电路之父”张汝京博士担任微纳技术学院终身名誉院长,打造“师长有约”“一生一芯”等品牌活动,邀请产业领军者与学生面对面交流。通过19场行业大师讲座、27场覆盖EDA工具开发、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领域的产业前沿论坛,学生得以洞悉技术趋势与产业生态。
实战场景锤炼职业韧性,打造实用型人才输送链
为培养学生应对复杂产业环境的能力,学院创新设计“岗位互换体验”“供应链危机模拟”等5类实战化教学场景。在模拟的晶圆厂突发故障、原材料短缺等情境中,学生需快速制定解决方案,从而锤炼危机应对能力、团队协作意识以及突破常规的创新胆识。针对高校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痛点,青岛大学以“教学-实训-就业”全链条深度融合为抓手,联合龙头企业构建协同育人生态。
共建实训平台破解实践短板,顶岗实习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
学院与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共建北方高校首条8英寸集成电路实训线,开设“芯恩班”“微专业”等定向培养项目。1000余人次学生通过芯片设计、光刻制造、封装测试全流程实操,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工程能力的跨越。课程设计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既满足当前应用,又为未来紧缺人才培养储备经验。学院推行“真环境、真项目、真产品”的一线顶岗实习机制,安排学生深入企业参与量产项目。160余名实习生中,68%毕业后直接入职合作单位,形成“人才输送-技术提升-产业增效”的校企共赢闭环。
双师协同提升教学适配度,创新引领培育技术突破生力军
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邀请“万人计划”专家孙延辉等产业导师参与课程设计。通过26项校企横向课题、5项教育部产学研项目,17名教师深度参与芯片制造工艺优化等工程实践,将行业最新技术标准与案例反哺课堂,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前沿同步。围绕“卡脖子”技术攻关需求,青岛大学搭建“竞赛-研发-转化”立体化创新平台,着力培养具有破局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学院与芯恩、物元等驻青企业共建31个联合实验室,产业导师深度参与毕业设计指导与课程开发。在“双导师”指导下,学生攻克晶圆缺陷检测精度提升、封装材料热稳定性优化等技术难题,8项专利成果实现产业化应用。
全链条育人网络辐射创新动能,育人成果彰显示范效应
学院牵头成立青岛市集成电路人才培养联盟,联合天津大学、山东大学等双一流高校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创新链。通过共建课程资源库、共享院士工作站等举措,带动区域高校协同培养紧缺人才,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育人示范网络。经过五年实践,青岛大学“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成效显著:
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国家级竞赛中斩获近150项奖项,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82项,发表二区以上学术论文17篇,授权专利8项。
就业升学双向突破,综合就业率从64%跃升至89%,270名学生进入985高校深造,4人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38人成长为行业技术骨干。
产业认可度持续攀升,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技术扎实、上手快、创新意识强”,人才培养质量获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高度认可。
形成服务国家战略的“青岛经验”
青岛大学的实践表明,地方高校完全有能力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培养模式,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人才支撑。其“责任型筑基、实用型贯通、创新型引领”的育人体系,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破解“缺芯之痛”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未来,学院将继续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为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撰稿人: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