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4月25日一早,拉萨市八廓街的商户扎西就忙着打包一箱箱印有“当雄牦牛”地理标志的真空包装牦牛肉。“去年拿到地标认证后,销量涨了四成,内地客户都认准了这个标志。”扎西说。
近年来,西藏积极推动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力。2024年,西藏发明专利拥有量同比增长18.7%,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4.79亿元,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至42%,高原发展迈入创新驱动新阶段。
专利转化显成效
在日喀则市岗巴县现代牧业产业园,牧民次仁旺堆通过手机查看“岗巴羊智慧养殖系统”的实时数据。这项由西藏农牧科学院研发的专利技术,覆盖该县85%的养殖户,为每只羊生成溯源二维码,带动户均增收8000元。
西藏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聂大可介绍,2024年全区盘活高校存量专利400余件,培育出13家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专利转让许可交易次数增长49.4%。在拉萨经开区,西藏金牦牛生物科技公司通过“牦牛骨肽提取技术”专利产业化,开发出高附加值保健品,年销售额突破1.2亿元。“专利质押融资解决了研发资金难题,9件核心专利已全部产业化。”公司负责人多吉次仁表示。
此外,地理标志保护为特色产业带来强劲发展活力。当雄县打造的“牦牛集市”通过“地标+电商+文旅”模式,带动全县牦牛产业产值突破6亿元。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索朗平措介绍,地理标志认证使每斤牦牛肉溢价3元,2.3万牧民人均增收超2000元。岗巴羊、当雄牦牛两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的建设,正推动西藏特色农牧业向品牌化、标准化升级。
全域创新谋发展
在西藏职业技术学院“青稞创客空间”,学生团队研发的“高原智能温室控制系统”正在接受调试。这个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金奖项目,已与山南市农业合作社达成技术合作协议。该学院副院长程晓盈介绍,学院通过深化产教融合,近三年孵化学生知识产权成果27项,5个创业项目实现市场化。“把课堂搬到田间,才能让技术真正服务产业。”项目组长白玛央金说。
在西藏自治区科技厅技术市场办公室的电子屏上,实时更新着该区技术交易数据。“全区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量三年增长3倍,2024年合同成交金额达14.79亿元。”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马兵钢介绍,目前全区5家认定登记机构累计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174例,成交总额42.89亿元。
传统非遗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也为当地发展开辟出新路径。在拉孜县非遗工坊,扎念琴制作传承人次仁多吉展示着改良后的传统乐器:“3项实用新型专利让年产量突破2000把,带动30多个家庭就业。”这款融合现代声学设计的地理标志产品,已进驻全国200余家文化场馆,年销售额超800万元。
从海拔4500米的牧区到拉萨高新区的实验室,从千年非遗工坊到现代科创园区,西藏构建起覆盖全区的知识产权保护网和创新生态链。马兵钢表示,下一步西藏将深化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计划在2025年选取3至5家单位开展试点,推动“高原智慧”持续转化为发展实效。(科技日报记者 杨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