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材料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引领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近日,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学术发展讲堂新材料专场上线开播。本期以“新材料——构筑国之大材”为主题,邀请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所长高超,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院长王旭东,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朱宏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周吉,清华大学化学系副研究员程虎虎,共话石墨烯研究前沿、关键问题、应用场景及产业化路径,为我国新材料领域未来可能发展趋势提供智力支撑。
动图为现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所长高超主题演讲
活动中,高超教授在《石墨烯:开启烯碳文明新时代》主旨演讲中指出,石墨烯凭借导电导热性、超高强度、柔性特质及光热电耦合性,已成为航天航空、能源电子等产业的核心基础材料。我国依托全球最大石墨产能与完备工业体系,构建了从原料到应用的全产业链优势,在基础研究领域实现与国际并跑。然而,当前产学研创新面临着“科学—技术—工程—样品—产品—商品”全链条贯通的挑战,需以政策牵引、市场导向凝聚合力,将材料性能转化为“产业实力”和“原创牵引力”。
图为现场主题演讲实况
在航天应用层面,周吉介绍,石墨烯的高导热性、高柔性和轻质特性使其在航天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已应用于航天器导热系统、结构连接等场景,拥有更宽探测范围与传统光电特性材料相比更优。王旭东补充,石墨烯的特殊力学性能与电学特性或支撑太空电梯、隐身技术等前沿突破,中车集团即将尝试其在电机散热领域的工程化应用实践。
谈及半导体领域,朱宏伟提出碳基材料与硅基材料将呈现共存互补的发展态势,还指出当前芯片能耗困境倒逼类脑计算、AI芯片散热、量子计算等新架构探索。王旭东进一步强调,碳基材料在散热与电子传输和控制方面优势显著。石墨烯运算速率超越硅基材料,在摩尔定律渐近极限的背景下潜力巨大。而周吉从实践角度来说,碳基材料抗氧化性与刚度和硬度短板仍需突破,部分应用场景中硅基材料不可替代。
针对产业化瓶颈亟待解决的思考,现场发言嘉宾形成共识:石墨烯研发需遵循“材料化-工程化-商业化”递进路径。王旭东提出,产业界与科技界应协同制定技术与产业路线图,破解需求牵引不足的难题;高超则强调,长产业链导致初期性价比瓶颈,必须通过试错锁定垂直应用领域,以场景化应用培育消费需求。朱宏伟从产品选材角度列出优先级序列:使用性能>工艺性能>环保属性>经济性,建议聚焦功能升维而非成本竞争。
图为现场嘉宾对谈交流
与此同时,嘉宾们为科研生态进言献智。朱宏伟呼吁建立高校、企业、政府风险共担机制,弥合产研鸿沟;王旭东提出以提升装备国产化率倒逼材料创新链建设,用终端需求反哺技术转化;周吉倡导“敢为天下先”的试错精神,探索构建自主技术体系;高超则建议设立“耐心资本”支持基础研发,并通过政府采购激励政策打通“实验室-市场”转化通道。
当下伴随政策红利与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拭目勾勒出“烯”材料的未来图景,彰显了我国新材料领域从跟跑到引领的清晰路径。这一期精彩讲堂吸引了来自高校院所、科技企业150余位代表现场参加。(光明网记者王一涵 文/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