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近日,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学术发展讲堂航天航空专场在线开讲。本期活动以“航天航空——逐梦苍穹,铸就强国之路”为主题,邀请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EASA)庄茁,蓝箭航天火箭研发部总经理、朱雀二号副总师、朱雀三号总指挥戴政,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刘勇,北京爱太空科技、星众空间联合创始人白瑞雪,共同探讨航天航空领域的前沿进展、关键问题、产业机遇和未来方向。现场来自航天航空领域相关高校院所、科技企业150余位代表参加。
动图为现场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EASA)庄茁主旨演讲
“人们经常把擎起卫星的火箭比喻为男芭蕾舞演员,把脱离地球引力飞向太空的卫星比喻为女芭蕾舞演员。当看到男演员高高跳起又稳稳落回地面的精彩表演,热情的观众会发出掌声,这也就是我们的返回式火箭。”这一场生动的主旨演讲中,庄茁聚焦空天飞行器高安全、长寿命与轻量化之间强约束设计,通过“断裂控制”核心问题阐述了基于连续体的壳体断裂扩展有限元技术、变截面壳体结构裂纹预测防控、引导驱动系列技术,实现对结构裂纹的能“阻”能“疏”、可“调”可“控”。
对谈环节,白瑞雪作为嘉宾主持与嘉宾们深度对话,围绕航天工程的技术难点、全球竞争格局、商业航天的产业化路径及航天科技的赋能效应展开详细探讨交流。庄茁提到,我国空间站结构承载比已达22%,设计寿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返回式火箭等个别领域技术差距仅需数年即可赶上。戴政认为,通过甲烷燃料与不锈钢材料的应用,或可规避传统技术迭代弯路。刘勇列举了我国探月工程,实现月背着陆采样等多项人类首次,火星探测“绕、落、巡”一次成功,并展望未来小行星采样与木星系探测计划,强调这些突破将填补太阳风与行星磁场相互作用等研究的空白。
图为本期嘉宾深度对话实况
此外,戴政以可重复使用火箭为例,剖析了运载火箭作为“多约束条件下的极限系统”的技术难点,指出发动机推力调节与高精度制导是返回式火箭的两大核心的突破关键,并分享了蓝箭航天通过“垂直整合”模式降低成本、缩短研发周期的创新实践。
围绕航天科技对科学研究的赋能,庄茁认为,低空经济发展趋势在城市规划、物流等方面,遥感、导航等航天技术将作为重要的支撑。刘勇则预言低成本进入太空将推动地轨星座构建,赋能地球环境监测与灾害预警,并强调航天技术的“溢出效应”带动整体科技跃升。在白瑞雪看来,航天不仅是珍贵资源的科学探索和终极使命,更是人类作为智慧生命延续物种的必然选择。
在活动现场,嘉宾们呼吁航天教育需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注重培养培养具备跨界融合能力、工程实践与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青年学子还应关注航天技术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交叉融合,真正拥有仰望星空的底气和实力。(记者王一涵 文/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