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贵州贵阳,蜿蜒219公里的南明河,曾是当地市民记忆中“失去生命的河流”,如今却以鱼翔浅底、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之姿,成为流域综合治理的突出成果。
这条承载着城市记忆的河流,历经十年系统治理,不仅破解了喀斯特地貌下流域治理的国际难题,更以“治水、兴业、惠民”的协同效应,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20世纪末,南明河因污水超排、生态补水不足等问题,中心城区段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部分重要支流水体黑臭。彼时,沿岸居民饱受刺鼻恶臭困扰,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几近消失。
2013年,贵阳摒弃传统“末端截污”思路,创新“系统治理+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系统”技术路线,以“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近回用”为系统规划理念,实现了污水资源化利用与生态补水的双重突破。在南明河流域沿岸建设的24座下沉式再生水厂,与传统大集中模式相比,不仅节省投资52亿元,还每年节省调水费用1.5亿元。
2025年初监测数据显示,南明河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水生生物种类恢复至治理前的3倍,沿岸建成生态公园12个,形成连续10公里的滨水慢行系统。
南明河治理带来的不仅是环境改善,更催生了“水生态+”经济模式。近年来南明河滨水经济带发展迅速,已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目前,南明河沿线已形成了包括甲秀楼、贵阳大剧院、河滨公园等多个商业和文化节点,结合贵阳市人文历史、民族风情、科普教育,着力提升南明河水文化,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和旅游体验。 以南明河为依托,周边商圈及景区形成有效联动,着力打造夜间经济集聚区和夜间经济品牌,倾力塑造项目成为西部都市休闲旅游的新名片。2024年,贵阳南明区累计接待游客3349.23万人次,同比增长22.94%。
南明河的蜕变,将水环境治理与城市更新、产业升级统筹推进。从黑臭水体到生态廊道,从环境负债到绿色资产,南明河治理书写“美丽中国”建设的美好案例。(孔繁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