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当前的融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得到迅速发展,成为被广泛应用的新型融合新闻样态,以短视频为载体的民生新闻深受受众喜爱,各媒体积极布局短视频民生新闻,致力于打造“四级融合发展布局”,短视频民生新闻的竞争也变得更为激烈,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出圈”是各个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
加强理念创新 以受众为主体
在传统时代,新闻生产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普通用户处于新闻传播的下游。而在新媒体时代下,这一模式出现了明显变化,普通用户也参与到新闻的生产与传播中。作为新闻从业者,必须主动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用户在短视频中的价值,树立以用户为主体的思想观念,以理念为先导来对待改革工作。
第一,用户是民生新闻线索的提供者。新闻工作者需要与用户之间建立紧密联系,获取到广泛的民生新闻线索,鼓励用户用短视频的方式记录下身边的民生故事。尽管普通用户拍摄的内容在光线、构图和景别上与专业记者有差距,但不容忽视的是,普通用户拍摄的民生新闻却常常能够成为短视频民生新闻中的“爆款”,尤其是在遇到突发性的民生新闻时,专业记者不能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用户所拍摄的内容便成了具有参考性的珍贵画面。第二,用户可以成为短视频民生新闻的采访者。在拍摄视频时可以利用口语化的语言进行采访,还可以成为“观察员”,在视频中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体验,通过这种朴素的方式来披露民生新闻的细节。引导广大用户参与不仅有更多的渠道获取民生新闻线索,也可以真正展现出民生新闻的“民生性”。
关注机制创新 实现协同生产
机制的创新强调不同要素的协同,在短视频民生新闻中,能否与用户之间形成畅通、稳定的运行机制是影响民生新闻可读性的关键因素。
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内容传播渠道,接收用户发送的短视频民生新闻素材,在接收之后及时予以反馈,这可以通过后台私信、微信小程序、邮箱等渠道来实现,为用户提供高效化的投稿途径。另一方面,建立科学化的协同生产流程。用户提供的短视频民生新闻素材并非“成品”,还需要进行二次加工与制作,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的精心制作,在接收到用户提供的素材之后,需要迅速厘清内容,核查内容的真实性,确定短视频民生新闻标题,选择适合的剪辑节奏,配备音乐与音效。为了提高加工效率,需要科学安排人员的具体分工,为短视频民生新闻的高效制作提供人力支持。
进行本土改造 树立整合思维
各类原始素材的出现有效节约了前期策划、拍摄和采访的时间,可以直接进行剪辑,要注意的是,要提高短视频民生新闻的可读性,还需要进行适度的改造。新闻工作者需要对原始素材进行二次策划,找到适合的内容切入点,用良好的创意来吸引受众。
同时,民生新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专业的体育报道、严肃的时政报道不同,在进行改造时尤其需要注意画面的内容,重点展示其中的人物形象与关系,于画面的空白部位增加其他的新闻要素,通过画面、其他信息之间的合理搭配来优化用户体验。
另外,新闻工作者也需要具备整合思维,并将这种思维始终贯彻落实到整个短视频民生新闻制作的始终,保障内容的高质量产出。
创新叙事节奏 丰富信息内容
目前,短视频民生新闻报道并无精确的时间要求,十几秒到几分钟均可,无论时间长短,叙事结构的把控十分关键,短视频民生新闻有无可读性,关键看故事是否吸引人,能不能调动受众的情绪。
要用好导语式的叙事结构,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为用户提供丰富信息,防止出现“叙事空白”,视频中的各个元素都需要有意义,将重要信息前置,使视频开头即为新闻的核心内容,彰显出“瞬间叙事”的特点。
要丰富视频内容中的信息含量,这也是创新叙事节奏的重要内容,随着用户的转发,短视频民生新闻的影响力会不断扩大,不仅仅局限在首次发布,社会转发的“长尾效应”也不容忽视。对此,需在短视频中综合应用音频、视频、超链接、图片、文字、小程序等,呈现出细致、即时的新闻现场,还需促进表达时空的全媒体化呈现,借助高强度的信息流来吸引受众。
创新呈现形式 关注互动表达
在短视频民生新闻的传播中,呈现方式的创新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需要立足于官方媒体的内容优势,真正为受众揭露事实与真相,以直播式的模式为用户带来最新、最热的素材,借助短视频平台的快节奏传播发挥出主流媒体应有的舆论引导作用。同时,还需引入互动化的呈现方式,短视频本身具有天然的互动特征,用户可以进行转发、评论,各类评论信息又为民生新闻内容的完善提供了新的信息,在视频发布出去后也需要关注与用户的互动,借助短视频的强互动性为短视频民生新闻带来新的生产动能。
短视频的迅速崛起为民生新闻的报道与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新闻工作者要主动创新、顺势而为,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创新民生新闻的报道方式,打造出用户深度参与的民生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
(作者申波 单位:太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