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近日,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学术发展讲堂人工智能专场线上开播。本期活动以“人工智能——问道无尽前沿”为主题,邀请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视觉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邓志东进行主题演讲,以及邀请中国科学院大学网络经济与知识管理研究中心研究组成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城市大脑专委会副主任刘锋,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陈立,极佳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朱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的技术原理、产业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活动现场,来自人工智能领域的160余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参加。
动图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视觉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邓志东主题演讲现场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视觉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邓志东现场主旨演讲,聚焦人工智能的迭代演进方向与发展路径进行详细阐释。“通过属于人工神经网络学习方法来实现,人工智能就是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任务。”他指出,人工智能正从单模态向多模态、具身智能乃至通用人工智能(AGI)快速演进,还强调未来的人工智能将具备更强的通用性和泛化能力,能够在复杂环境中自主学习和适应,最终实现与人类社会的深度融合。
对谈环节,借机会使用人工智能筛选一部分互联网上有关人工智能的诸多疑问,并由嘉宾主持刘锋分别与邓志东、陈立、朱政开启深度对话。针对在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及产业发展议题展开详细探讨与交流。
动图为现场与AI互动筛选网上部分疑问
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无人驾驶出租车可能于2026年实现量产。”邓志东指出,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从L2级到L4级,在限定区域和特定条件下实现L3+自动驾驶已预见未来。而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朱政认为,法规完善、公众接受度以及路权划分等带有诸多挑战。陈立提到,当所有车辆都采用无人驾驶技术,整个交通系统将变得更加稳定和安全。在刘锋看来,关键是如何通过政策法规和基础设施建设来适应这一新技术。
从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态势来说,陈立认为,人形机器人尚未大规模走进工厂或家庭在于大模型动作执行能力的缺乏及与物理世界的脱钩。朱政指出,人形机器人要进入家庭,需要在价格、功能、交互便利性、轻量化等多个方面实现全方位的提升。另外,谈及大模型的未来发展趋势,朱政对Scaling Law(规模定律)的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邓志东还提到,目前研究者们正在探索具有线性复杂度的新型神经网络模型,在保持Transformer各种优点的同时,能够更高效地利用计算资源,增加在线学习功能,并有效结合任务知识与长期记忆等。
图为现场嘉宾对谈环节互动实况
那么,如何面对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的共融发展?刘锋认为,当前人工智能的控制权仍掌握在人类手中,模型的高智能需要人类支持,人工智能能否涌现自我控制的能力存在很大疑问。陈立强调,自我意识是人形机器人广泛应用的关键,没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无法执行复杂任务。邓志东指出,通用智能体能够感知外部环境与自身状态,这可能就接近于人类的自我意识,而需要被严格定义的是能否真正感知自己的存在并与环境分隔。
在求学择业方面,现场嘉宾们一致认为,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学习其工作原理以提升就业竞争力,建议将AI工具应用视为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助手,通过专业交叉来增强并打破人工智能非专业人士切入的壁垒。(记者王一涵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