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洞见·TMT】
新学期伊始,不少老师发现,学生提交的寒假作业“AI味儿”浓厚。据新华社调查,2025年寒假期间,超40%的中小学生使用AI工具辅助完成作业,其中语数英科目应用率最高。
这一现象也随之引发热议——AI究竟是学习的“加速器”,还是思维的“绊脚石”?要知道,AI的便利性是其受学生青睐的主因,借助AI能快速生成答案、整理资料,甚至完成手抄报排版和作文框架设计。
然而,这种“效率优先”的模式也暗藏隐忧。部分学生将AI视为“代写枪手”,直接复制答案,导致作业与能力脱节,甚至出现“作业全对,考试全废”的尴尬局面。
同样,技术介入教育的边界问题也亟待厘清。一方面,AI的过度使用可能诱发“认知外包”,削弱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AI作为辅助工具的价值也不容忽视。问题的核心就在于,AI应服务于“育人”目标,而非替代人的主体性。
总而言之,面对技术洪流,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亦不可放任自流。唯有让AI回归“辅助者”定位,方能使其真正赋能教育,而这还需多方协同发力。
整理/制作:雷渺鑫、陈疆伟
综合自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