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
全球知名出版商Wiley
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
研究人员在未来两年内
将普遍接受AI工具
这一趋势在《自然》杂志的相关报道中
得到了进一步印证
报道称
科研人员正在测试
DeepSeek开源模型
在执行科研任务中的能力
这些任务
涵盖从数学到认知科学等领域
科研人员拥抱AI技术
2月4日
全球出版商Wiley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
未来两年内
研究人员将普遍接受
在准备论文、撰写资助申请
和同行评议等过程中
使用AI工具的做法
该调查涉及70多个国家的
4946名研究人员
调查询问他们如何使用AI工具
包括ChatGPT和DeepSeek等
超过一半受访者认为
AI在查阅大量文献、
总结研究结果、检测写作错误等任务中
优于人类
同时
大多数受访者表示
有兴趣扩大对AI的应用
72%的人希望
在未来两年内使用AI辅助其撰写论文
62%的人认为
AI在这些任务中的表现已超越人类
67%的人则表示
有兴趣使用AI处理大量信息等
事实上
早在20世纪50年代
人工智能诞生初期
科学家们就试图使用计算机
来解决科学问题
近些年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
(AI for Science)
也成为全球人工智能新前沿
世界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研讨会
将于2月19日举办
点击图片扫码报名
从药物研发到农业育种
从气象预测到海洋智能预报
AI正在改变人类进行科学研究的方式
也在增强人类探索未知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024年的诺贝尔奖
将AI推到了科学舞台的中央
标志着
AI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得到了认可
预示着AI正在重塑我们的世界
尤其是在科学探索和创新的范式上
掀起了新的浪潮
DeepSeek令学界振奋
在DeepSeek
引发全球关注的背景下
1月24日
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发文称
“中国开发的大语言模型DeepSeek-R1
以亲民价格和开放性
挑战了OpenAI的推理模型GPT-o1的地位
令科学家们感到兴奋”
对于DeepSeek-R1的表现
《自然》文章评论称
初步测试显示
R1在化学、数学和编程领域的
特定任务表现
与GPT-o1旗鼓相当
《自然》文章认为
R1这类模型
在解决科学问题方面
展现出超越早期语言模型的能力
具有科研应用潜力
《自然》的另一篇文章
介绍了全球科学家正如何使用DeepSeek
文章认为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
R1的平价和开源特性
都是闭源竞品模型o1办不到的
俄亥俄州立大学AI研究员Huan Sun表示
基于绝佳表现和低成本
相信Deepseek-R1能鼓励
更多科学家在日常科研工作中
使用大语言模型
也不用担心成本问题
与此同时
能在本地系统下载并部署R1
科研人员就能掌控他们的数据和研究结果
对于涉及敏感和隐私数据的学科来说
尤其重要
撰文:李飞、王恺 排版:李汶键 统筹:李政葳
参考:新华社客户端、中国科学报、《自然》、科普中国、中科院物理所公众号
光明网出品
更多内容欢迎扫码关注光明网数字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