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网红城市·如何长红”系列①
复盘2024年十大网红城市、2024年受欢迎的城市IP、八大“宝藏城市盘点……今年春节前后,各类网红城市榜单纷纷出炉。
从抖音热门打卡地到朋友圈刷屏旅行地,众多城市凭借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一夜爆红”,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如何打造网红城市,成为越来越多宣传、文旅部门关注的话题。
今年春节前后,各类网红城市榜单出炉
“网红城市的出现,特别鲜明地表示了传播学研究里的一种空间转向、情感转向和青年文化转向。”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出版学院教授、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吴炜华表示,在人们的传统记忆与理解中,城市往往是由冰冷的现代化建筑构成的空间。而在网红城市的意义建构中,城市在空间意义的基础上负载了全新的传播学含义,不仅变得有情感,而且是温暖的。
同时,网红城市所具有的清晰情感连接与丰富情感表达,有着显著的青年文化参与的特征。“青年人要去打卡,要去自拍,要秀自己的Vlog,来呈现自己参与到网红城市的意义建构过程中。”吴炜华分析。
网红城市的爆火具有偶然性,但背后也有其深层次的必然性。在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戴俊骋看来,在需求端,如今青年群体已在网红城市受众中占据重要的一部分,青年群体的出行动因,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在供给端,在国家刺激消费的大背景下,文旅消费成为重要抓手之一,城市除了内发地发出相关文旅消费政策外,各城市的营销手段本身就带有天然的“网红感”,更多地指向年轻群体。
在如今的流量经济时代,网络热度赋予城市前所未有的关注度,而当潮水退去,城市的方方面面都摆在了“显微镜”下,不少城市开始显露隐忧,快餐化、同质化、噱头化等问题纷纷浮出水面。
哈尔滨音乐长廊打卡地的大雪人
游客在重庆涂鸦一条街打卡拍照
西安大唐不夜城景区灯光秀
吴炜华认为,网红城市的出现本身就带有非常丰富的互联网文化基因,因而在地理空间、气候环境十分类似的不同城市之间,存在着极其雷同的所谓“打卡点”的建造模式,在过度同质化之后,势必会引起文旅人群对消费新场景同质化的厌恶,甚至可能出现不可预料的网络舆情。因此,在文化宣传层面上,网红城市还是要立足主旋律,立足正能量、立足地方文化品牌。
在这方面,戴俊聘形象地用“外燥内虚”来解释。他表示,在如今移动互联网算法助推下,这种表面的火爆,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茧房,容易造成地方认知的浅表化与趋同化,此为“外燥”;所谓“内虚”在于,随着一定流量的导入,城市的产品体系、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等很难短时间内消化这些流量,“让游客满意”反倒成为了不小的考验。
“网红城市变成‘长红城市’的重要通路,在于爆火之后还应久久为功、苦练内功,真正意义上解决‘外燥内虚’问题。”戴俊聘说。
随着当前消费者对旅游体验需求地不断提高,城市不仅要靠“吃喝玩乐”吸引游客,更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品味与城市形象,增强游客的情感连接。一次出圈或许并不难,真正富有挑战的是持续输出热点。在热度过后,能否把文旅“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是网红城市要持续做好的文章,比产业、比创新、比内功、比深耕的竞赛才刚刚开始。
网红城市如何长红?对于这一话题,我们将持续关注。
监制:张宁 策划:李政葳 拍摄:曾震宇 陈疆伟 制作:赵鹏超 文案:赵鹏超 配音:和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