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通过大数据多元校核比对打造“数字画像”,实现政务服务的“静默认证”和“免申即享”;“AI+政务”智能助手能快速准确地回应用户,大大提高政务服务的效率和用户体验;市民通过政务大模型赋能的小程序,可以便捷地通过语音、拍照或视频上报城市问题……从单向服务到双向赋能,从有求必应到主动服务,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赋能下,政务服务的效能不断提高,我国数字政府市场建设不断加快,并迈向智能政府建设新阶段。
数字政府相关政策密集出台
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2024年以来,与数字政府建设相关的规划和文件密集出台。2024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深入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2024年5月,国家数据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鼓励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智能分析、智能调度、智能监管、辅助决策,全面支撑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场景建设与发展;2024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提出统筹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完善政务数据目录和政务数据共享责任清单,推进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政务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
各地在国家数字政府体系框架下结合发展实际,持续明晰数字政府建设发展规划。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截至2024年7月,我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已有27个省级行政单位发布了43项数字政府总体方案或建设实施规划。
这些政策紧跟技术创新的步伐,推动了大模型在政务领域的落地应用以及公共数据开发利用的加快,也推动我国数字政府建设进入发展“快车道”。《2024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评估结果显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EGDI)全球排名第35位,与2022年相比提升了8个名次,并由2022年全球电子政务发展“非常高”第一梯队中的V2等级水平晋升到如今的V3等级。
数字化政务服务新应用不断涌现
成都市新津区积极响应“社会诉求一键回应”的建设要求,通过智能识别、智能问答,打造民生诉求“总客服”,同时用AI技术重塑区县级民生诉求全流程,实现社会诉求的高效处置。
山东威海乳山市构建了以大数据动态认证为主、线上自助认证为辅、线下社会化兜底认证为补充的静默认证体系,精准判断领取人的生存状态,让领取人在“无感知”“零打扰”的情况下即可“免申即享”。
如今,越来越多类似的电子政务应用成果活跃在基层一线,活跃在百姓的指尖,大大提升了政府的治理效率和百姓生活的便捷度。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日前发布的《政府数字化转型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不断提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名用户超过10亿人,政务事项办理效率和便捷度大幅提升,“网上办”“掌上办”“一网通办”深入推进。其中,在线服务指数(OSI)全球排名第11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和在线服务指数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随着数字政府新应用的不断涌现,数字政府市场规模也呈现加速增长态势,IDC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数字政府市场规模已接近1500亿元。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在国家推动算力基础设施发展和数据要素市场化等相关政策推动下,2023年我国政务云市场规模达到1125.3亿元,同比增长15.3%,预计未来会保持相对平稳的增长态势。
数字政府向智能化演进
政务大模型的运用减少了热线服务中的人工参与,“文本+机器人”分流了30%的话务量,智能派单和智能质检替代了50%的人工,有效提升了运营中心坐席处理工单的效率……政务大模型已在政务服务、城市治理、政府办公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数字政府正向智能政府演进。
智能化成为未来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方向。报告指出,在政务服务智慧化和城市治理协同化发展全面加速的背景下,政务大数据、政务大模型市场将迎来迅猛增长,融智焕新的政务云服务将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政务应用集约化建设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数字政府市场将向数据驱动、效能为先的方向发展。随着数字政府建设进入一体化协同阶段,构建“精开发、切场景、评促建”的政务大模型应用框架,深化场景化应用,满足政务服务的精细化、个性化需求将成为必然选择。
数字政府建设需继续强化协同
同时也要看到,数字政府建设中依然有诸多难题需要破解,数字政府建设各主管部门间仍存在治理协同性不足、资源整合不足的问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与政务云的融合程度不足,对上层业务应用的创新支撑能力未能充分释放。同时,政务数据开发利用程度不足,治理运营能力有待提高。政务数据存在数据供给质量不高、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来源不一致等问题,政务数据的应用潜能有待进一步挖掘。
对此,报告指出,要加强优化多方协同治理机制建设,优化政务云智能化支撑能力建设,推动数字政府各项数字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有效提升云上云下资源利用效率。要持续探索政务数据可信流通途径,细化政务数据分级归集制度、政务数据隐私保护制度、政务数据分类共享制度、政务数据流通监管制度。要持续推进数字政府应用安全创新,在升级一体化安全防护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数字政府技术创新、业务创新、模式创新和服务创新。要推进数字政府标准规范建设,标准体系建设,需要从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发力,全方位、多维度一体推进。 (人民邮电报 苏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