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全球数字化浪潮下,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的发展持续兴业长新。对于京津冀视听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和面临挑战,以及如何推动京津冀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叶堂林接受记者采访时分享了他的观点。
叶堂林认为,京津冀视听产业集群的发展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未来的产业发展必须依托科技赋能。科技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数字化、绿色化和融合化三个方向,而视听产业本身就是数字化程度很高的产业,符合科技发展的大方向。因此,在未来变革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不久前,2024北京国际视听大会在北京召开,由北京市广电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办,大会围绕国际合作、产业振兴、科技赋能三大板块深入开展对话交流。那么,如何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叶堂林表示,产业不能再依靠低成本竞争,而必须提高附加值,这就需要科技的赋能。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可以使产品独一无二,从而能够以更高的价格销售支付更高的成本。为此实现融合的途径两方面,一是对传统产业进行科技改造提高效率;二是面向未来发展新兴产业和技术,也被称为新质生产力,如低空经济融合多种技术,满足社会发展趋势提升生活品质。
“目前,京津冀产业集群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产业链断裂、创新能力不足等,需要采取哪些对策?”叶堂林提到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京津冀三地深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的重点,正在“六链五群”产业布局。
“六链”即氢能、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6条重点产业链;“五群”即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5个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每条产业链断链的地方不同,卡脖子问题也不同,因此需要‘一链一策’。首先要构建产业生态,包括上下游供应链关系、区域人才关系以及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支持。其次,产业要面向全球,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协作模式,形成正向循环。”在叶堂林看来,北京市广电局发挥了视听产业的数字化和协同优势,为推动京津冀三地的视听产业协同发展,如推出的京津冀之声广播、副中心广播,还有全国唯一一档京津冀协同发展宣传报道《京津冀大格局》电视栏目等均为三地融合代表之举。
“作为学者需要前瞻性地思考问题,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我特别关注‘十四五’期间京津冀协同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实现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和示范区等。”叶堂林认为,在人工智能大模型和AI发展背景下,京津冀地区如何在视听产业中实现创新与融合,构建产业生态面向全球发展,将是未来的重要课题。(撰文/制作 王一涵 王思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