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日前,华东师范大学发布了《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4)》。该指数已经连续发布10年,持续揭示长江经济带在协同发展中的最新成果与面临的挑战。此次发布的数据显示,绿色转型和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双轮驱动,但区域发展不均衡、生态保护压力加大等问题依然存在。
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承接南北,涵盖11个省市,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今年前三季度,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外贸进出口值达14.61万亿元,创同期新高,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45.2%。
作为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数字经济已成为支撑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新引擎,是地方政府和企业重点关注和布局的产业,更是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法宝。为此,长江指数研制团队将“数字经济核心企业比重”列入2024年评价指标体系,旨在突出长江经济带110座城市高质量综合发展能力以及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性,为提高长江经济带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缩小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内陆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决策参考。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4)》指出,数字经济不仅显著推动了城市间的协同发展,还在数字技术、信息基础设施和电子商务等领域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尤其是在长三角区域,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在数字化产业链、科技创新和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上海充分发挥全球金融中心优势,推动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广泛应用,形成了完备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杭州依托阿里巴巴等企业,打造了集数字零售、电商、物流和支付于一体的数字产业链,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数字经济创新的标杆。南京作为长三角的科技创新重镇,加强数字技术与创新融合,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的数字经济水平。
对此,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易臻真表示,尽管如此,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并不均衡,区域差异依然显著。在长三角地区遥遥领先的同时,中西部地区的数字化转型依然滞后。许多中西部城市面临数字基础设施薄弱和数字人才匮乏的问题。这种“数字鸿沟”不仅制约了这些地区的高质量发展,还加剧了区域间的不平衡。如何缩小差距,加速数字经济普及与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苏德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