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第十三届(2023)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北京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先进水平,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领跑者之一。
北京启动智慧城市场景创新开放工作以来,形成了多项国内首创场景成果。
政府服务“一网通办”,群众办事更便捷;智慧系统“一网慧治”,城市风险预警和防控水平得到提升;数智赋能,宜居城市从愿景变成现实……
作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一支重要力量,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北科院”)及其下属单位涌现出一批具有辨识度、体现示范性、彰显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推动城市从数字化迈向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更懂百姓。
城市大脑“智”理有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近年来,北科院及其下属单位持续为首都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浪潮兴起后,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努力让北京建设、运行得更智慧。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进程中,“施工卫士”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是一套施工人员安全管理大数据分析平台,专门“盯着”施工团队的操作习惯,随时准备“揪出”不合规的小动作。
“基于塔吊操作人员的传感器数据和环境传感器数据,我们开展了超载行为分析、违章时段分析、塔司风险评估、环境数据分析等工作,为工地精细化监管提供了决策依据。”北京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曲寒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比如,针对塔吊安全管理,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分析其真实性能与使用数据,强调选型时应优先考虑安全;同时,平台还实时监测工地PM2.5、PM10及噪音水平,及时预警,确保施工过程的环保与安全。
除了“施工卫士”,北京市西长安街街道也有个“智慧大脑”——基层大数据平台。依托该平台,街道建立起“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让“沉睡的数字”在城市治理、民生保障、综治维稳等方面发挥精准的治理效益。
这两天,将满60周岁的刘奶奶收到了街道大数据平台发来的短信,提醒她该办老年证了。
“街道户籍年满60岁的老年人信息会自动被街道大数据平台筛选出来,提前3个月自动为老人发送提示短信。证件办成后,街巷长会为老人将证件送上门。”曲寒冰介绍,老人们的理发券、洗浴券、煤气券,街巷长们也负责送到家中。
今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指出统筹推进政务数据共享。繁杂的数据一旦“苏醒”,就能派上用场。街道大数据平台运行8年来,打通了公共服务的“最后一米”,兑现了“让信息多跑路,居民少跑腿”的承诺,让城市治理更加智能。
安全“织网”守护平安
安全是城市运行的“生命线”,城市安全风险预防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北科院及其下属单位推出一系列应用场景,驱动城市向“数治”“智治”转变,守护首都安澜。
“城市运转中总会有看不见的隐患,要确保城市运行的安全,就必须‘看见’这些风险。”北科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代宝乾说。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计算、情景模拟、风险预测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凸显,北京市安全风险云服务系统应运而生。它让风险管理从看不见向看得见、从事后调查处置向事前预警、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为交通、应急管理、城市管理等14个重点行业的18万家用户提供服务。
2021年发布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发展行动纲要》提到,强化城市风险管理,加强应急状态下一体化指挥调度与应急救援处置的能力。《北京市“数据要素×”实施方案(2024—2026年)》要求,深化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提升城市“一网慧治”能力。
支撑森林火灾救援指挥、感知预测危化品事故处置的物联网信息、保障城市内涝信息及时获取……在重特大灾害应急演练及实战中,智慧融合指挥调度平台功不可没。
“灾害现场环境复杂,灾变演化在空间和时间上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灾害发展过程难以预测。更快、更准确地作出判断,就能在更大程度上降低损失。”北科院城市系统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钟少波说。
城市如果发生暴雨内涝,智慧融合指挥调度平台将综合运用传感器、北斗导航、卫星遥感与智能交通设施,编织起一张全方位监测网。这张“网”既能捕捉细微之处的雨水滴落,又能鸟瞰全局,第一时间洞察积水趋势,快速形成灾情全景图,让抗洪抢险行动快人一步。
源头治污向“绿”生长
拉高环境“颜值”,源头治污为要。
在北京南三环赵公口的东南方向,著名的北京宋家庄交通枢纽人流如织,现代化住宅小区、购物中心拔地而起。
然而,多年前,这里曾是北京南郊化工集中区,化工厂、皮革厂、油漆厂和农药厂等工业设施环绕,且存在交叉影响,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情况复杂。
“2005年,我们陆续开展了原北京化工三厂、北京红狮涂料厂、北京焦化厂等典型工业遗留土地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调查、风险评价和修复治理等工作,推动这些土地治理进程与安全再利用,显著提升城市更新效率。”北科院资源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北科院资环所”)土壤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培中说,2019年至2020年,北科院资环所还参与了重点工业区域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试点研究,为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北京市在《2023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清单》中提出,推动发展智慧水务。同年,北京再生水利用量达到12.77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再生水已成为北京稳定可靠的“第二水源”。
用尖端技术施展污/废水治理的“魔法”,北科院资环所进行了有效实践。
污/废水水量大且稳定,是重要的非常规淡水资源。随着污/废水回用需求的兴起,膜技术在污/废水再生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但是在2010年以前,其核心技术基本都掌握在国外大型企业手中。“为了解决卡脖子问题,我们积极投入科研力量,研发了一系列膜污染控制技术及耐污染的超滤膜、纳滤膜等膜材料。”北科院资环所水资源研发中心副主任何灿说。
“作为扎根首都的科研院所,我们与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同频共振,与北京创新发展的步伐一道前进。”北科院院长伍建民说。今年,是北科院成立40周年。今后,该院将聚焦科技创新、科技智库、科学普及、科技服务等核心业务,巩固提升优势领域、持续强化特色领域、积极布局前沿技术,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记者 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