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原标题:全媒体 超高清 强智能,深厉浅揭地发展广电新质生产力
今年上半年,有线电视和IPTV观看直播用户达4亿人,全国观众大屏收视总时长近1500小时,全国广播电视新媒体联盟账号矩阵的总体数量达到27.6亿……从第三十一届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展览会(BIRTV2024)主题报告会上公布的这组数字可以看出,通过免费服务频道的建设,我国广播电视实现了优质内容直达基层。在主题报告会上,政产学研各界嘉宾的分享更体现了我国广播电视融合创新、科技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特点。各地通过技术创新与内容创新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因地制宜发展广电新质生产力,满足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云网融合:打造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
“要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深入把握‘二三四’定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杨国瑞在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应因地制宜发展广电新质生产力,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坚持大小屏联动、长短视频互动、广播电视媒体与网络视听平台协同发力,各地联合建设区域性平台。
在这个人、机、物、网深度融合的时代,互联网已有了颠覆性的创新。在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看来,任何一种网络在可扩展的前提下,都要研究它的经济性、有效性和包容性三者间的关系。应创建网络体制发展新范式,让合适的网络去匹配所需的业务,把多样性网络与统一基础设施转化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整体,化解二者之间的矛盾。
当下,云网融合的新一代云将投入运行,成为新一代的网络基础设施,行业也将开展相应的示范应用,为数字化社会发展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网络支撑能力。
“中国广电正在做云、网、算的三端融合转变,催生数智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生产工具,打造广电新质生产力。”中国广播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起柱介绍,将通过建设新型广电网络,赋能视听改革发展。当下,广电网络在加快推进超高清升级的同时,加快建设高品质广电5G,并加快推进算力云建设,建强新型广电网络,提升数字服务能力。中国广电将继续充分发挥全国一体化算力云网资源能力,以数智化、全方位赋能广播电视领域和文化宣传领域,推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
对广电行业而言,在从广播到电视,再到融媒体的发展过程中,广电技术体系越来越融合。北京数码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董兵认为,当下,超高清的发展应用有效促进了IP化的进程,而IP化使得信号传输打破了地域的限制,降低了系统建设成本。
广电核心业务系统从最开始的全台网整体网络建设,到后来的虚拟化,再到现在的云化、服务化,历经了三次大跃进。据阿里云文化传媒行业资深解决方案架构师吴慧慧介绍,目前,以云化架构来支撑业务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通过平台化、服务化的方式为全媒体业务提供新的增值平台,已成为整体发展趋势。结合广电的超高清、全媒体、强智能需求,落地超高清融媒云,可以构建从传统制播到云化制播的创新底座。
作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核心云服务提供商,阿里云承担了此次奥运会期间整体的业务系统云上转播、云上分发的建设工作,通过一些核心业务系统的全面上云,支撑了逾1万小时奥运会内容的传输和分发。
技术服务:坚持以用户为中心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以用户为中心,是不是能够建立端到端的技术服务体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姜文波认为,要抓住广播电视升级换代和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契机,积极推进超高清视音频、人工智能、5G等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构建自主可控的超高清制播呈现技术体系,打造媒体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推动广播电视及网络视听行业和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湖南省广播电视局局长贺辉介绍,湖南广电主动融入湖南省委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布局,聚焦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新质生产力,通过拓展“视听+文旅”“视听+电商直播”“视听+乡村振兴”等“视听+”业态,以培育视听消费新引擎。
当前,随着智能科学、云计算、数字视听等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影行业形成了以高格式、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在电影云化、智能化升级,国产LED电影发行系统,国产沉浸式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推动了电影技术标准的国际化跃升。”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龚波介绍说,2023年12月投入使用的全国首个沉浸式LED联合实验室(影厅)部署了270度画面环绕的深度沉浸式体验场景,探索沉浸式影院多业务融合发展路径。在影院端,利用高品质的视听环境开展增值服务。据统计,参与2024年巴黎奥运会直播的影院达800多家,总票房近245万元,观影总人次近6万,为提升影院利用率和盈利能力进行了积极探索和示范。
“数字化是智能化的基石,数字化传媒需要做好系统化超高清建设与媒体融合转型。”华为副总裁、ISP与互联网系统部总裁岳坤分析道,近年来,广播电视行业协同发展,超高清在当前的赛事节目中应用效果尤为明显。通过“4K超高清+三维声”的应用,为电视机前的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而媒体融合则是将一切资讯数字化,通过融媒平台将资讯以最便捷的方式进行传播,同时驱动各类媒体进行信息共享和价值传递。
人工智能:以“天人智一”为终极目标
2023年7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基于总台海量视听数据进行训练的央视听媒体大模型。据姜文波介绍,该模型综合运用了可控图像、分物动态生成和文生视频等新技术,支持美术设计、动效生成、后期成片等各个环节的直播场景应用。同时,为有序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总台还发布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明确提出了总台人工智能发展的“积极探索、推动应用”“规范使用、确保安全”“科技引领、提质增效”“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等四条基本原则和技术框架。
“广电人的专业技能加上AI指数级的新质生产力,将使得广电媒体在未来的行业竞争和市场竞争中遥遥领先。”在清华大学元宇宙文化实验室主任、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沈阳看来,AI带给人们多维度的影响,进入人工智能时代,运用AI技术攻克人类难以解决的问题,追求“天人智一”将是终极目标。传统的艺术创作要求大脑、眼睛和手同时具备很强的能力,而在AI的助力下,人们只需要做到“心目言”三统一即可。据该实验室团队应用及测算显示,用视频大模型制作视频的效率将会比传统模式提升近16倍。
“我们与央视频联合推出的中国第一部AI全流程制作的微短剧《中国神话》全网播放量已过千万。”沈阳介绍,AI的应用非常广泛,以大数据为支撑,AI还能为文娱节目、偶像塑造,以及IP周边产品提供定制服务。目前,团队仅为各相关产业机构提供的数字人服务应用就达200多例。
“AIGC在传媒领域部分场景已经能够生成各种类型的内容,正逐步成为传媒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动机。”在岳坤看来,实现传媒数智化需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将文化与科技结合,一定能够讲好中国故事。比如,将我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作为语料输入,再结合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推理,可以构建良好的叙事体系及评价能力。
不过,由于模型幻觉、训练数据等各种因素,所有工作完全依赖通用大模型本身的基底数据直接生成的结果,并不适用于媒体机构。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智慧传媒行业技术总监曾亮认为,构筑私域数据集、训练私有专属模型、沉淀私域知识库,是媒体机构走向AIGC平台落地的可行之路。另外,还可以引入智能体工作流的范式,发挥大模型在意图理解、任务拆解等方面的所长,同时让模型智能使用各类工具,完成传媒行业特定的业务需求。
对于广电行业而言,基于大模型的智能服务不少是智能体的服务。“据百度文心大模型统计显示,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百度平台上加载的智能体数量达几百个。”百度智能云媒体业务部总经理叶航晖分析道,在产业和行业中,有不少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通过百度文心大模型产生了自己的奥运会相关智能体,以满足奥运会期间的各种问答或者互动需求。
大模型围绕信息传播、文化传播以及国际传播全流程的生产场景,为各大媒体提供了全平台的智能创作基座。科大讯飞智慧传媒业务总监张美静认为,在大模型的助力下,各大媒体在提升内容生产质效、优化管理制度,以及完善内容安全审核制度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如今,即插即用的智能体正帮助企事业单位快速、便捷地应用落地大模型。
可见,AIGC的发展应用给广电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智媒时代,大家应拥抱AI带来的全新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在内容生产、内容安全、内容管理,以及内容运营等方面为广电行业高质量发展赋能。(记者 常湘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