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现代主义园林(Modernist landscape)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随着现代主义思潮的兴盛而在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兴起的一类园林实践。美国学者马克·特雷布(Marc Treib)认为功能化、效率化与标准化是这类实践所遵从的设计价值观(Design Values),其作品也呈现出简洁洗练甚至排斥装饰和细节的形式特征。尽管现代主义园林是这个时代的主流实践类型,但是长期以来对其的反思和批判也不绝于耳。对现代主义园林的批判在于以下两点:其一是缺乏对地方性的尊重,其二是缺少对时间与情感的考量。
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是现代主义在我国本土化的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发展期。正如这本著作中所谈到的,在这期间我国风景园林实践呈现出以下两种截然不同的实践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引入了现代主义风景园林功能体系和评价体系后,形式上仍然沿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语言,这类实践呈现出一种对现代主义的文化对抗,接近我们所说的“民族形式”,台湾建筑史学者傅朝卿称之为“符合中国文化特征的现代园林”;第二种是用现代主义的形式语言将传统园林特有的廊、庭、院等原型空间进行新的阐释和再创造,被称为“中国新风景建筑与园林”。毫无疑问,1965年建成(一期)的山庄旅社是这类实践的一个经典读本。尽管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来看,位于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摩星岭景区苏家山东侧谷底的山庄旅社,无疑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岭南庭院;但当我们从设计实践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时,不难发现山庄旅社采用了许多明显的现代主义语言,例如平而薄的屋顶、细而直的柱子、直线的屋檐、简洁的栏杆、裸露的型钢甚至通透的玻璃面等。虽然这些语言无一不透露着现代主义重理性、讲效率的精神,我们仍然可以在作品中看到很多本土化的语言。如作者在书中所说,山庄旅社反映出现代与实用,也反映出传统与地方。其中最打动笔者的是在本书的第三章(《演变中的细节——要素的沿革与变化》),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山庄旅社也并不拒绝现代主义所摒弃的装饰元素,贴窑作为一种潮州特有的装饰工艺,出现在了庭院的5个重要位置,这样的本土化处理避免了现代主义带来的刻板与冰冷,反而使山庄旅社具有了一种在地化的生命力。
正如本书作者所提及的,当代岭南庭院的实践内涵并非是建立一种“范式”或者“风格”,而是在不同时代的新需求下,开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需制宜的具体操作,这也让当代岭南庭院演变出众多灵活的形式和开放的精神内核。也正是如此,如果想更为深入地理解当代岭南庭院的设计实践,我们需要从岭南地区的气候条件、时代需求、文化性格、建造工艺等多个因素去理解其实践内涵。
本书作者以现代主义本土化的过程为视角,对山庄旅社这一经典读本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山庄旅社的典型特征和突破性设计成就。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历史照片、设计图纸、测绘数据等重要资料,更以社会情境的构建还原了在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山庄旅社的沿革与变化,也正是这样完整而缜密的分析框架,实现了在案例研究过程中对文化背景、具体情境和设计细节的多尺度呈现。因此在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作者对山庄旅社的动线组织、空间组合等中观尺度的研判,更可以看到作者对山庄旅社建造技法、材料运用等微观尺度的入微观察,作者甚至通过细致观察,探明了山庄旅社石墙贴面通过勾缝技法处理的不同,而形成的两种“冰纹砌石”。这样不同尺度、不同视角的研究方法组合,打破了传统形式研究的局限性,为我们展现出更为全面、立体、富于细节的当代岭南庭院变迁史。
从书中各个章节的关系可以看出,这并非是一部一气呵成的专著,而是集成了作者多年来对于现代主义本土化这一研究议题的理论思考。在历史与理论的研究中,案例选择并不是随意的,对案例历史发展的梳理是相关谱系和理论建构的基础,全面立体的案例研究也最终会形成理论的建构和发展。这本档案式的研究,不仅将有助于山庄旅社在未来的修缮、传承和保护,更会引发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对现代主义本土化这一研究议题的广泛关注。
作者:曹凯中(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