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国科学英雄形象的“自塑”路径与话语建构
——评广播剧《禾下乘凉梦》
袁隆平对中国和世界粮食生产做出了杰出贡献。如何向世界讲述这样一位充满“中国智慧”的科学家,让人类由他而感知中国式现代化的蓬勃生机?广播剧《禾下乘凉梦》主创团队选择了一条十分清晰的叙事策略:采用“自塑”路径,即从袁隆平亲身经历讲述中,深入挖掘“科学英雄”的文化资源,着力探索广播剧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种可能性。
要成功“自塑”袁隆平的两个梦想,并非是一件易事。通过梦想实现,既能触达真实的“我”,又能让听众听见“真实的我”。在英雄形象“自塑”过程中,主人公的精神品格内涵实现具象化、中国化,体现出中国社会的当代感。
故事情节的曲折、表现形式的生动传神,让听众能够“听”懂袁隆平稻种发明的实践成就、科学价值,和袁隆平奋不顾身创新创造创业的英雄行为,直接塑造了科学家冒险、奉献、敬业、牺牲的英雄形象,全面了解了科学研究同样需要付出生命的全部精力。
广播剧“说”与“听”的戏剧艺术优势,得以在具体情景中还原“英雄”的内心世界,这种真实发声构成了袁隆平人物“自塑”的心理空间。“发现”问题、“磨难”自信、“突破”成果、“圆梦”理想的作品四集情节结构,始终在回答一个问题——袁隆平是怎样从普通人成长为“科学英雄”的。这“四部曲”就是他生命的写照,朴素的哲学意味丰富了人物的精神内涵,广播剧多侧面的独到讲述与广泛宣传形成传播合力,彰显中国科学文化精神内涵。
《禾下乘凉梦》的话语建构有着巧妙的转换,那就是由袁隆平“主动讲述者”向形象“自塑”机制转换。袁隆平在剧中既是讲述者、“科学英雄”身份的塑造者,又是中国科学精神的传播者,全剧话语有着鲜明的特质:一是优化拓展话语内容,构建起英雄叙事体系,这主要是专业特点、实验要求、实践原则、科学内涵及意义,剧中对话始终围绕杂交水稻的“两个梦”进行,表现着人物的思想理想和价值追求,并紧扣着人类生存和安全,具有世界意义。二是揭示杂交水稻发明价值内涵,包含宣传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立场、中国特色,传递出中国人饭碗牢也是人类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三是回应关切点,对布朗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这一尖锐问题,袁隆平以“超级稻”方案给予乐观而坚定的回答,展现出这位科学家胸怀天下的英雄气魄。四是情节演进追求和表现空间个性化,表现专业性强的情节多与具体场景大地空间相结合,如发现“大个子”找寻“野稗”株等,话语解释得多却严谨朴实;表现实践性强的情节多与具体过程移动空间相结合,话语幽默却简明干脆;表现磨难失败、内心活动多的情节多与具体回忆场景文化精神空间相结合,话语在追叙空间散发着浓郁的诗化特点,在剧中发挥出展示最有生活气息和生命意识的艺术审美功能。
袁隆平是“科学英雄”,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中国人。剧中除了专业话语“自塑”形象,还有一套话语系统,那就是现实生活层面的“趣味”话语。这将严肃的话题与日常生活细节结合,增加话语的轻盈视角,使真实人物形象散发出从普通到伟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感召力。同时,剧情转场的铺垫语,也满怀诗性,余音袅袅,吸引听众保留想象空间的连续性,增强了全剧艺术的审美气韵。而全剧主要人物的方言演播,表现出对本土文化的敬重,强化科学英雄的文化身份,尽管需要听众极其专注地投入、辨识话语特征的意思。
《禾下乘凉梦》的探索有艺术层面的实践,也有理念上的创意。期待广播剧在传播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文化内涵中,创造更多的优秀作品。(作者:李英姿,系文艺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