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为实现“3060”目标,国家各部委密集出台政策,从清洁能源到绿色交通,从CCUS到循环经济,再到绿色金融和碳市场,双碳战略步伐进一步加快。如何明确产品碳足迹核算边界、核算方法?如何提升数据质量?如何推动碳足迹国际衔接与互认?11月27日,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和碳中和研究院主办的“天工论坛:生命周期思想与碳中和”在京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在题为《碳中和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倍增式发展:机遇与挑战》的主旨报告中指出,未来世界经济的支撑,将从对能源的资源依赖走向对能源的技术依赖。大规模、稳定用好可再生能源,是争得先机的关键。
会上,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碳中和讲席教授徐明发布了“天工计划”第一阶段成果——天工LCA(Life Cycle Assessment生命周期评价)数据库。
“天工计划”发起人徐明表示,现有数据库面临的问题包括不开放、不透明,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名的数据闭源,牢牢掌握数据话语权,用户无法客观评价数据质量和适用性。“天工计划”要做的是打破“数据霸权”,避免“数据卡脖子”,形成数据社区,提高数据质量和公信力。
据了解,“天工计划”的定位是建立一个立足中国、面向全球,开放透明的生命周期单元过程数据库。徐明表示,希望以一个开放、共享、透明的机制,联合学者和行业专家一起建立一个新的行业生态,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齐心协力形成国际影响力,助力企业和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基础支撑。
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明确“加强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提升数据质量”“推动碳足迹国际衔接与互认”等重点任务,设定了在2030年实现主要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和碳标识得到国际广泛认可的目标。
徐明表示,“天工计划”旨在基于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化、标准化、开放透明的生命周期评价体系,革新传统工具、方法和模式,为服务我国乃至全球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新一代方法、技术、工具和数据基础。这一愿景同《意见》提出的原则、任务和目标高度契合。
“天工计划”第一阶段成果——“天工LCA数据库”由天工社区150余个行业专家联合构建,以开放、开源、共享、透明、可追溯为基本原则,汇聚了涵盖我国55个行业、4000多组单元过程的70000多条公开数据。“天工LCA数据库”在全球范围开放免费使用,基于公开、透明、规范的流程保证所有数据完全可追溯,并且持续动态更新与修正。此外,“天工LCA数据库”在数据、平台等多方面应用国际通行标准方法和技术,具有国际数据汇交、验证和互认的基础。
对比国际知名数据库,截至目前,天工数据库仅用7个月的时间得到了4132个单元过程的数据,超过某些国家10年的数据搜集量,并以日更的速度更新。徐明表示,之所以如此高效,除了“天工数据库”本身建立起了标准化的数据收集流程,远程、实时、多人协作的的高效团队工作模式以外,“天工数据库”也使用了最新人工智能方法,包括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流信息匹配工具、数据审查工具等。
徐明介绍,为了解决“推动碳足迹国际衔接与互认”,“天工数据库”从创立之初就确立了五大保障措施:“同行评审”制度保证数据质量、使用国际通用数据结构ILCD、通过Soda4LCA平台开放共享、通过GitHub呈现完全透明的数据信息以及跨语言的多维交互真正实现国际互通。“未来欢迎更多的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加入到‘天工计划’中来,合作共建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的开放透明‘天工数据库’。”徐明说。(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