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乌镇峰会·十年百人谈】
今天我们对话的是: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 俞天秀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 俞天秀
在繁荣兴盛的古丝绸之路上,东西文明交融互鉴催生了敦煌石窟千年营建、千年积淀,为后世留存了一座集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于一身的文化艺术宝库,并逐渐演变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提到,为再现和保存珍贵的敦煌文化艺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敦煌研究院提出“数字敦煌”概念,探索运用计算机技术、图像数字技术等新技术,实现敦煌石窟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永久保存,就是数字化技术可以记录、采集当时的文物信息,确保它的形变、颜色、空间信息等都可以非常准确地记录下来;永续利用,就是一次数据采集可以实现在考古保护、美术临摹、展览展示、文创设计等不同领域的多次利用,以此实现对敦煌石窟的保护。”俞天秀介绍,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敦煌研究院目前已有一整套文物数字化采集、加工、存储、展示等流程的技术、设备及标准、规范,并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及社会对数字资源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新迭代。
“数字敦煌”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果,离不开长期的国际交流合作。“事实上,敦煌研究院是一个很开放的单位,在不同的学科中,一直在与国际上做得比较好的一些机构和单位合作。”俞天秀认为,借助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文物在互联网上呈现,全球任何可以连接网络的地方都能够了解位于千里之外的文物背后的知识。“我们把近300个洞窟在互联网上线后,现在能访问的国家已经达到78个,他们不用来到莫高窟,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研究,研究的成果有利于在国际上把敦煌学的知识进行更多的传播和宣传,所以数字化的技术对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推动作用是比较大的。”俞天秀说。
在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期间,敦煌研究院的“数字敦煌”项目入选“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精品案例”展示活动。俞天秀表示,世界互联网大会能够将世界上很多高科技公司和技术汇聚在一起,借助世界互联网大会这一桥梁和纽带,敦煌研究院在国际合作的方面或许会有更广阔的空间。
作为文物工作者,俞天秀希望世界互联网大会能够更多关注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及其走向世界的发展路径;同时,他希望世界互联网大会能够将世界上更多的文化遗产汇聚起来,推进人类共享文化遗产的价值。
监制:张宁 策划:李政葳 统筹:穆子叶 采访/撰文:孔繁鑫 摄像:王鹏威 制作:刘昊 设计:杨经国
光明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