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文化产业2022年营业收入超过16.5万亿元,同比增长1%。总体看,利润实现平稳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产业不仅以“产业之兴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以“文化之繁荣”凝聚起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
曾经,看纪录片是件“奢侈的事儿”。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的胜利》等新中国第一批彩色纪录片登陆大荧幕,全国只有数十个城市的观众可前往戏院登记订票,但宏大庄严的叙事依然掀起阵阵观影之风。
伴随着传播媒介与方式的变革,中国纪录片也经历着蜕变与发展。“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20年前,央视“东方时空”栏目的这句推介语广为人知,带动了更多纪录片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味道。2012年,横空出世的《舌尖上的中国》迅速占领小荧幕,用万千饮食在百姓中掀起一股旋风式的观看纪录片热潮。
图为《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截图
近年来,在互联网的加持下,纪录片不断从“小众”朝“大众”转化。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电视播出反响平平,却在B站火速出圈;还有《守护解放西》等一批因网而生、富有网感的“网生纪录片”,在保持口碑上乘的同时,“收割”无数年轻观众……
随着市场供给的多样化发展,中国纪录片受益于自身的趣味性、知识性及文化性,不仅突破了高阶层、高学历、高收入的“三高”受众限制,走向普罗大众,更成功吸引了当代年轻观众。但面对约占我国总人口五分之一的“Z世代”人群,纪录片想要“赢得未来”,就要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制作,从而符合年轻人的习惯、满足年轻人的需求、契合年轻人的眼光。
提升纪录片的趣味性,符合当代年轻人的观看习惯。《跟着丁真探乡村》由丁真本人配音,其普通话虽不标准,但是真诚、接地气,由此有了“卖点”;《了不起的匠人》这类“纪录片+真人秀”的新模式,拓展了纪录片的边界;《如果国宝会说话》每集只有5分钟,契合了移动传播时代信息获取碎片化的特征。此外,网播平台的弹幕、投币等功能,也给作为“数字原住民”的“Z世代”观众带来互动与社交,打造了多维度的趣味性,为纪录片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可能。
图为《了不起的匠人》节目截图
保留纪录片的知识性,满足大众对优质内容的多元输入需求。在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大家仿佛已经习惯了在搜索引擎里,“食用”琳琅满目的“知识快餐”,习惯了用刷短视频的方式消耗时间,却往往产生一种负疚感和焦虑感。于是,人们转而寻找一条既“看得进去”,又能“有所得”的休闲路径,把文化纪录片当“过渡地带”,由此重建自己的真实生活。纪录片向人们传递一种真实而复杂的情感和思维方式,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自己与世界,也让观众们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从快节奏的社会中寻找真正的自己。
发扬纪录片的文化性,契合当前极具文化自信的社会心理。受年轻人欢迎的纪录片主要集中在美食与文史两大题材,虽然这两大题材内容不同,但其文化内核实则都关乎中华传统文化,而“Z世代”恰恰被看作对中国传统文化“最自信的人群”。2022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中国青年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发自内心地崇拜、从精神深处认同,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更加自觉,民族自豪感显著增强,推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文化自信氛围。纪录片厚植中华文化底蕴,在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塑造了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化底色。
图源:中国军网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看纪录片。当前B站的用户中,90后占比超过80%,但是纪录片却是B站最受欢迎的视频节目之一。8月29日召开的2023首届中国纪录片大会纪录片高质量发展峰会(后称“大会”)上,阿里大文娱优酷纪录片频道总监韩芸也表示,融合传播之后,纪录片的受众群体持续扩大,以优酷为例,去年24岁以下用户数增长了15%,且这一数据仍在增长。
大会期间,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纪录片作为影视艺术殿堂中的独特瑰宝,是记录历史、传承文化、促进交流的重要载体。我们要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做纪录片,要在选题和形式上与时俱进,让内容与价值实现有机融合,才能在烟火人间里彰显文化自信,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光明网记者 李汶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