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媒体融合发展10年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生格局性变化,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道出了媒体融合转型发展的核心要义。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要指示;10年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新型主流媒体不断做大做强。
7月12日,在湖南长沙,由中宣部指导,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23中国新媒体大会开幕式暨主论坛上,徐立京同新华社副社长刘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胡劲军、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董事长张华立、新华日报社社长双传学,结合具体实践分享了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破圈”秘诀,探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新路径、新方向。
掌握“关键变量”推动“最大增量”
十年磨一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面对百年变局的加速演进,面对数字化发展的时代潮流,徐立京表示,要砥砺初心使命,筑牢融合发展的“根”与“魂”。要紧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一中心任务,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融合发展的“破”与“立”。主流媒体要下更大力气发展壮大自有平台,实现对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让主流声音在各类平台牢牢占据传播制高点;要强化数字赋能,把握融合发展的“时”与“势”。聚焦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在徐立京看来,只有把传播领域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作为这个时代的最大变量,互联网为媒体行业带来了颠覆性变革,面对建设新型主流媒体这道紧迫课题,刘健表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报道为龙头,唱响时代最强音;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新华社建社90周年重要指示精神为引领,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以融合创新、渠道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全球全媒体传播体系;以技术赋能为关键,抢占创新发展的制高点。
胡劲军表示,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是重要支撑。“要以‘大象也要学会跳街舞’的精神风貌拥抱互联网、打造全媒体,创新‘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在胡劲军看来,加快推进全链条、全方位、全领域的创新,才能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推动新媒体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对于“关键变量”与“最大增量”,双传学提出,融合之路没有现成模式,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把握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服务发展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挺进,让互联网“最大变量”化为报业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的“最大增量”。
穿透人心的技术才会焕发时代光彩
十年笃行不倦,百舸争流。回顾10年实践,张华立表示,新媒体的故事是从新技术开始的。技术驱动是媒体创新的重要特征,但只有穿透人心的技术,才会焕发时代光彩,彰显人性温度。“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在张华立看来,内容创新没有“新老”之分,物理平台导致的传播规律与效果却有“新老”之别,深度融合之后的内容创新,空间更加自由、天地更加广阔。
同样作为地方媒体代表的双传学也深有体会:“以先进技术巩固内容之本,以精品纷呈彰显融媒有技。”在双传学看来,内容与技术互融共生才能推动媒体融合高质量发展。同时,要“高质量推进理论与舆论互融共振、传媒与社会互融共通、管理与人才互融共进”。
站在新的起点,胡劲军认为,做好媒体融合,一是要牢记职责使命,弘扬网络舆论的主旋律,牢牢占据舆论的制高点,让党的创新理论宣传阐释春风化雨、更具网感;二是要打造媒体平台,建强网络传播主阵地;三是应坚持科技创新赋能,把握网络发展的主动权。
作为学界代表,杨振斌表示,高校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要以教育融媒体为载体,以数字化和新技术为驱动,聚焦青年关切,创新工作手段,加强高校与媒体平台之间的合作互动,在科技创新、内容创造、人才培养、智库建设等方面贡献力量。
杨振斌同时提出,在综合治理体系方面,当前与人工智能有关的法律条文比较分散,需要结合技术快速迭代的发展趋势形成系统的规范体系;在基础设施搭建方面,要积极进行技术开发,形成“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人机对话训练体系,使人工智能在文明、规范、有序中不断发展;在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方面,引导从业人员了解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范围与边界,自觉按照国家规定和要求展开内容生产;在打造联合创新生态方面,构建教育科研机构、互联网企业、媒体行业跨界融合、开放融通的生态系统,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学研用融合业态。
十年风雨十年行,向远方出发,是信心和期待。(记者 张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