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截至目前,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已出土超过16万片甲骨,但是这些数量巨大的甲骨碎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收藏机构(者)手中,借助数字化可以做到让它们的全部‘回归’殷墟。”2023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站副站长何毓灵在接受光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大数据、云计算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助力甲骨文研究和活化利用工作,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已在殷墟考古发掘一线坚守超过20年的何毓灵代表说,120多年来,甲骨文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但甲骨质地脆弱,表面疏松粉化与残损较为普遍,保存、展示、利用都存在困难,近几年来,甲骨文研究的释读工作也进展较为缓慢。
他提到,识别与释读是甲骨文研究的核心问题。以三维建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介入后,可对散布的殷墟甲骨进行数字化采集,有效提高缀合的效率和成功率,让全球甲骨数字化“回归”殷墟,便于查询研究。
而现有的甲骨文数据库及数字化平台数据标准不一、算法高低不同、质量参差不齐,也严重制约了甲骨文保护研究与活化利用的进程。“甲骨文数字化工程建设,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何毓灵代表提到,目前国内一些研究机构正在朝着甲骨数字化技术努力,安阳师范学院的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就是一个范例。
对此,何毓灵代表建议,将在安阳殷墟建设甲骨文国家数字平台列入“数字中国”整体布局规划,并组织启动甲骨文数字化工程。希望由国家有关部门指导,协调国内各甲骨收藏单位,尽快立项甲骨文数字化采集、建模技术规范,公布相关国家标准或推荐标准,以“共享理念、权威发布、信息公开、高效便捷、智能互动”为原则,推动甲骨文数字化工程建设。
“网络强国·百人谈”更多内容欢迎扫码关注专栏
监制:张宁
策划:李政葳
采访:雷渺鑫、孔繁鑫
制作:雷渺鑫、刘昊
设计:王灿
光明网要闻采访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