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资源丰富,交通发达,产业基础比较好,文化底蕴深厚,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全局中发挥着骨干支撑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区域发展板块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三基地、一枢纽”(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战略地位更加巩固。中部地区工业基础较好,产业门类齐全,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制造业在推动中部地区挺起发展脊梁中扮演重要角色,2021年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第一项任务,即是要“坚持创新发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县域兴,则区域兴。工业强,则产业强。县域工业是中部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着力点和潜力空间。为推动新时代中部地区县域工业高质量发展,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坚定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延续县(市)工业竞争力评价体系,针对中部地区476个县(市)对象(含368个县、98个县级市、9个自治县、1个林区)的工业经济进行综合评价,遴选出2022年中部工业五十强县(市),旨在揭示工业先进县(市)的发展特征和经验模式,形成引领示范效应。总体来看,2022年中部工业五十强县(市)呈现出以下发展特征:
一、区域经济稳增长引擎,工业支撑地位凸显
从整体经济贡献看,县域占据中部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2021年,中部全部476个县(市)的GDP总量达12.66万亿元,占中部地区GDP的50.62%,与排名榜首的广东经济体量(12.44万亿元)相当。其中,五十强县(市)更是发挥了稳增长引擎作用,GDP合计达3.44万亿元,以10.50%的县级行政区划数贡献了中部县域近三成的GDP。从工业经济支撑看,五十强县(市)产出了中部地区近两成的工业增加值。2021年,五十强县(市)工业增加值合计达1.53万亿元,相当于排名第七的四川工业经济规模(1.54万亿元),占整个中部地区的18.80%,高于相应的GDP占比(13.74%)。这反映了中部县(市)在较为充分承接产业转移和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中,进一步夯实了自身的工业基础。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1 2022年中部工业五十强县(市)对中部地区的经济贡献
二、皖豫鄂三省数量领先,湖南整体位次靠前
从分布数量看,皖豫鄂三省合计占比超六成。2022年中部工业五十强县(市)中,安徽、河南和湖北的入围数量位列前三,分别为12个、11个和10个,湖南、江西分别有8个、6个,山西有3个县(市)入围。与豫鄂两个传统经济大省相比,安徽强县(市)发展亦为突出,这与近年来安徽经济,特别是工业领域的飞速发展较为契合。近十年,安徽GDP连续跨越3个万亿元台阶,经济增速在中部六省和长三角三省一市中首屈一指。“十三五”期间,安徽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居全国第3位,制造业增加值迈上万亿元台阶,首次进入全国制造业十强省行列。 从分布位次看,湖南强县(市)普遍靠前。前10名中,湖南拥有4个,这4个县(市)在全国工业百强县(市)中的位次亦较为突出,但在35-50名之间出现了断档。4个县(市)均分布于长株潭都市圈,上述特征即反映了都市圈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强劲引领带动作用。与此同时,省内其他区域的发展仍需加力提速,以进一步厚实县域发展梯队。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 2 2022年中部工业五十强县(市)的省份分布图
三、科创投入提升空间大,创新主体培育起速
从投入规模看,五十强县(市)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全社会R&D经费投入合计为631.89亿元,与排名第十四的陕西投入体量(632.3亿元)相当,其中约有半数县(市)在10亿元以上,接近或超过2022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均值(23.55亿元)的县(市)数量占比不到1/10(4家)。从投入强度看,五十强县(市)处于中部领先、全国落后的水平。其中,60%的县(市)全社会R&D经费投入/GDP高于中部六省平均水平(1.73%),而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4%)的县(市)数量占比不足1/4。从创新主体规模看,五十强县(市)总体偏弱。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合计达6529家,与省份排名第十七的江西规模(6669家)相当,接近城市排名第十三的佛山规模(7100家),但其中超过2022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均值(273家)的县(市)数量占比为1/10。从创新主体增幅看,五十强县(市)培育步伐加快。2021年,有9个县(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首次突破100家,18个县(市)较2020年净增30家以上,长沙县、南昌县、肥西县、浏阳市和长丰县的净增数量超过了100家。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3 2022年中部工业五十强县(市)与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的创新数据比较(左侧-全社会R&D经费投入平均值,右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平均值)
四、大中型城市数量单薄,城镇化水平待突破
从建成区规模看,大中型城市范围内的五十强县(市)入围数量稀少。根据《2020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公布的数据,共有28个县级市进入大中城市行列,其中4个属于Ⅱ型大城市,全部分布于东部,另外24个属于中等城市,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分别拥有17个、1个(永城市)、5个、1个,此外参照同样标准,亦仅有长沙县、南昌县处于同一水平。 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看,五十强县(市)城镇化发展水平仍有较大潜力空间。与全国平均水平(63.89%)相比,仅有12个县(市)超过;与中部六省平均水平(59.00%)相比,城镇化率已超过这一水平的县(市)数量占比仅有2/5;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告预计75%~80%的中国城镇化率峰值相比,五十强县(市)未来仍需在着力提升城镇化水平方面重点突破。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4 城镇化率高于中部六省平均水平(59.00%)的县(市)
五、获得感走在区域前列,城乡协调更加深入
从居民收入规模看,五十强县(市)居民获得感领先区域水平。六成的五十强县(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中部六省的最高水平(湖北省,29380元),但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2189元)的县(市)仅有13个,达到沿海发达省份平均水平的县(市)数量更是寥寥,超过江苏平均水平(43390元)的仅有2个,尚未有达到浙江平均水平(52397元)的县(市),实现高水平的共同富裕仍有较长的路要走。从城乡居民收入比看,五十强县(市)的城乡协调发展更均衡。九成以上的五十强县(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低于中部六省的最高水平(河南省,2.15),全部优于全国水平(2.56),其中85%县(市)更是达到了浙江的水平(1.96)。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统计数据整理
图5 2022中部工业五十强县(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支撑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县域工业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可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一是推动新兴动能与传统动能两翼齐飞。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既要充分挖掘自身及周边特点,又要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新兴增长点;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以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改造等为重点,提升原材料、轻工等中部传统优势产业的分工地位和竞争力。二是加快重点产业集链成群式发展。围绕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深化产业链链长制和产业联盟会长制,深入实施“挂图作业”和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机制,促进“天长光伏”“枝江锂电”“浏阳碳基新材料”等产业链上下游、左右侧的协同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生态。三是蓄积释放创新“第一动力”。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充分发挥合肥国家科学中心、武汉国家科创中心等创新策源地的辐射作用,引进大学大院大所,建立起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研发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补齐本地创新短板;瞄准省会城市、国内创新高地、海外发达地区等多层次创新高地,向外建设各类“科创飞地”“人才飞地”,深度融接一流创新资源。四是深化区域融合发展。充分发挥长株潭都市圈、武汉都市圈、郑州都市圈等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内的产业分工协作深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互认共享,加快一体化发展进程;深化南北合作共建、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等跨区域合作机制,促进薄弱地区县(市)搭上高质量发展的列车。
附表:2022年中部工业五十强县(市)
注:带★表示为省内第一名